竹山县发展计划局 王治国 欧阳忠
一、回顾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态势良好
2003年是县十四届人民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结构调整、项目强县、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四大重点,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3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同比增长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7%,同比增长13.6%;财政收入达到7745.8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3%,同比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9%,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5元,占年度计划的102.7%,同比净增105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7.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8%,同比增长9.1%;贷款余额达到7.95亿元,占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00元,占年度计划的104.3%,同比增长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5.6%;科技贡献率达到46。8%,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一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认真落实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竹山实际的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初步形成了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绿色食品、珠宝饰品及建筑建材为主导的一主四大产业体系。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3%,同比增长10.5%,其中,规模工业产值达到2.7亿元,占计划的112.5%,同比增长22.3%。扎实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化工化肥、同步器、天龙、天新、兴龙、植物油厂等纳入改制范围的82家国有、集体企业已基本改制到位,转为民营,共核销呆死资产1.5亿元,盘活存量资产2.5亿元,置换职工身份4176人,精简后勤管理人员1500人,企业生机与活力明显增强。企业技改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300万元,增长9.5%。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1500万元,增长23%。
二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县以黄姜、茶叶、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45.2万亩,特色产业收入突破4亿元,特色产业逐渐成为财政、农民收入的新增点。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县已形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4.2万户。
三是城镇功能逐步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房地产、商贸流通、教育、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1%,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
(二)三大需求增长加快,拉动经济作用明显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继续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强县战略,2003年共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6189万元,涉及106个项目。其中,投资额在500Z"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3个,完成投资2.45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7.5%。水电开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松树岭电站已进入大坝浇筑阶段。110KV电力外送工程初步设计和编标工作已经完成,发电机组、水轮机组等主要设备已招标,移民搬迁已完成95%;顺水坪电站已于2003年4月竣工投产;浪鹰岩一级电站大坝、1#明渠、防洪墙、主副厂房主体建筑已完工;浪鹰岩二级电站已于2003年12月1日正式开工。交通项目进展顺利。霍山坡路面工程、堵河南门大桥续建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郭家山隧道、三关隧道主体工程已贯通。以主干道路网建设和通乡油路建设为重点的交通项目快速推进。生态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天保工程完成封山育林3.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1万亩。农村能源三改一建(改水、改灶、改厕、建沼气池)已达到2500户,修缮农村危房3572户,389万平方米。农业项目稳步推进。国际粮援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农技培训中心已竣工。水利设施项目扎实推进。城关防洪大堤二期工程已竣工,三期工程正式启动。社会发展项目全面展开。县医院门诊楼已投入使用。教育二期贫九工程全面启动;竹山一中综合楼已完成主体工程。界山——竹坪公路沿线移动通信网络无缝隙覆盖工程已完成;柳林乡光纤网络已建成开通,实现了全县联网。房地产开发日渐升温。广厦小区、宏发小区和九隆大厦小区建设按计划推进。西山集团开发中药材公司房地产已开工。城镇建设项目有序进行。宝丰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已完成农贸市场改造和文化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项目前期与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与纵横控股集团达成梯级开发堵河干流水能资源的正式协议,由纵横控股集团投资58亿元开发建设潘口、龙背湾、小漩电站。目前,潘口电站项目建议书已通过省预评审,现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编工作正在进行;龙背湾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已完成待审,库区淹没详查工作已结束。文峪河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水土保持等项目已上报长江水利委员会,列入南水北调水源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襄关道界宝段改扩建和农村公路国债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投资计划,目前已到位资金2057万元。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省发改委批准总投资1033万元,其中一期投资406万元计划已下达。肚倍系列加工项目省发改委已批准立项,首期贷款贴息计划即将下达。检察院技侦楼项目争取到位国债投资120万元。县疾控中心综合楼项目争取到位国债投资140万元。县发热门诊及传染病区项目争取国家投资220Z.元。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综合服务工程已被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共争取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老区资金1470万元。
二是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县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7个,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同比增长3倍。直接利用外资31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全年外贸自营出口创汇达到78万美元,出口供贷值达到8100万人民币,增长10%。
三是消费市场日趋活跃。200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亿元,增长8%。住房、通信、广播电视、教育等新兴领域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市场建设日趋完善。
(三)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形势保持稳定
财税部门依法治税,全方位组织税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收入达到7745.8万元,同比增长9。9%。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7亿元,增长9.1%,各项贷款余额7.95亿元,增长3.9%。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实施
一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落实了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立了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主导的教学管理体制。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教育二期贫九和危房改造工程。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高考上省线人数达到735人,比上年增长45%,考生升入国家重点大学实现了新突破。加强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力度,竹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顺利通过省512工程验收。
二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6项,开发新产品6项,推广科技成果12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
三是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作品获省、市级奖励12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在省十一届运动会上,取得了三金四银三铜的好成绩。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率达到100%。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1%。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00元,净增3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5元,净增105元。国有企业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按时足额发放;纳入城镇低保对象达到6100人,发放低保金450万元。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一是克服了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四月下旬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农民打工受阻返乡,第三产业急剧下滑,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松劲,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确保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二是经受了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自去年入春以来,我县先后遭受长期低温阴雨、冰雹洪涝、地质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农村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立足保规划、保目标,及时提出了一系列抗灾补救措施,一手抓灾民救助,一手抓生产恢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三是突破了改革难点。针对我县改革过程中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坚持把创新体制新优势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痛下决心,动真格,真改革,实现了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使企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四是攻克了重点建设项目争取难关。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项目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政府领导、计划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主要领导亲自带头,不惜餐风宿露,忍辱负重,赴省进京,锲而不舍,奋力争取。国家、省、市计划等部门加深了对我县的了解和同情,加大了对我县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使左右我县经济发展全局的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竹山。五是破解了招商引资难题。针对我县区位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