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推进扶贫开发建设新农村系列报道之二:整村推进效果好
发布时间: 2006-09-26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我县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形式和抓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坚持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原则,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让贫困群众成为扶贫开发的主体。在整村推进中,我县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使贫困群众真正享有扶贫开发的表决权、实施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确保所实施的规划项目贴近群众需求。宝丰镇喻家塔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把安居工程、环境整治、通村水泥路、三改一建、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等作为建设重点。截止目前,该村硬化通村到组、入院到户水泥路10公里,复修、改造村组公路24公里,架设便民桥3座;新建“三改一建”生态家园示范户172户,建人饮水窖150口,铺设饮水管道5000米;新修河堤400米,建拦河坝1座,新修堰渠1500米;建成以茶叶为主的产业基地2200亩;实施安居工程108户,“十星级文明农户”达到400余户;建成图书室、广播室、谈心室、计生服务室、村委会活动室等,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已初具雏形。
  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擂鼓镇佑城村2004年以前,全村435户中有贫困户340户,贫困人口119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06元,是典型的“四无”村(无村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福利院)。近年来,该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完成新修、复修村组公路13.5公里,新修通组入户水泥路6公里,完成“三改一建”250户,发展优质良种玉米制种基地1900余亩、林果基地1600亩,发展有线电视350户,新建通讯机站1座,建有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村福利院等,使全村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看病难、上学难、活动难和老有所养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把结构调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溢水镇华家湾村充分利用气候、土壤、区位等优势,坚持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全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发展设施蔬菜大棚180个,发展地膜莲藕100亩,全村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6.2%达170户。擂鼓镇佑城村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科技产业,到2005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61万元,比2003年净增212万元,增幅60.7%;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元。
  把科技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我县以县劳动技校、农机技校、竹山卫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等为基地,不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576人,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我县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总体要求,狠抓村级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到2005年底,全县253个行政村中先后有123个村党支部被授予“五好支部”,有12个重点贫困村书记被县委授予“全县十佳党支部书记”,10个重点贫困村书记被评为“全县经济工作先进个人标兵”,有5个重点贫困村书记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农村十佳文明致富之星”称号。
  到2005年底,2003年11个省定重点贫困村顺利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2004年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项目建设标准高,形成了以宝丰镇喻家塔村、深河乡井泉村等一批省、市、县示范村和样板村,2005年度省定重点贫困村规划项目实施进展快、效果好,形成了竹坪乡宽坪村、宝丰镇曹家湾村等一批具有建设特色的示范村,为实现整体脱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 斌 帅 军)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