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组稿:操儒舜
编者按:近日,北大、北师大、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学院等高校竞相邀请一位被称为“当代徐霞客”、“人类素质学奠基人”的农民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这位知名人物为研究国民素质,曾历经10年,自费徒步考察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10万公里,出版了号称“填补国际学术空白”的《人类素质学》专著。由于其传奇人生经历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700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100多所高校先后邀请他讲演。这位风云人物,就是我县官渡镇一位仅上过3年小学的农民——卢迅!他徒步考察国民素质,让人没有理由不为之感动;他对于自身悲辛命运的奋力抗争及至高无上的忧国忧民情怀,更是不容我们不尊敬。本期特别关注,带您认识真实的卢迅。
这幅中国地图上标明的黑线就是卢迅用脚跋涉过的地方。
苦读“天书”,身在山沟思天下
卢迅生于1957年,他的父母都是官渡镇的农民。他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务农。
他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到处打短工,常常遭受白眼。于是,他发奋努力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打工之余,他常常捧着诸如《资本论》、《西方美学史》等“天书”苦读。当年,他打工一个月只有30元收入,他却花45元买来镇上惟一的《鲁迅全集》,镇上的干部、老师对这个穿破鞋的农民刮目相看。
他后来在《人类素质学》一书中回忆道:“艰难的生存压力和人格尊严被轻蔑,迫使我必须要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必然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与农民身份完全不相称的学术困惑和思考,尤其关注国民素质问题。他从自身的悲剧,看到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和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怪圈。于是,他突发奇想:走出大山,考察国民素质。
1987年10月的一天,30岁的卢迅没敢与妻子和刚刚出生100天的小女儿告别,背着30多本社会科学名著,悄然踏上徒步考察之路。
千元出门,10年走遍29个省
从1987年到1997年,卢迅徒步走过了全国29个省,行程10多万公里,写下200多万字的笔记、拍摄了一万多幅照片。
他差点病死在旅途中。他在陕西丹凤县考察时患上重感冒,高烧10余天。他躺在简陋的小旅店里,冷汗将厚重的棉被打湿了,他奄奄一息。
他差点投海自尽。在海南三亚考察时,他的旅行包被盗,大量的考察资料不翼而飞,绝望之际,他深夜到大海边徘徊,恨不能投身怒海。
到贵阳时,他只有30元了。到昆明时,他只有1元钱了,他戏称之为“钱种”。没办法,他就沿途打工,在货场扛包,在工地搬砖,在邮局门前代人写信,在法院门前代人写状纸。
他沿途也得到好心人的资助,最奇特的是,他甚至得到盗贼的“资助”。在贵州乌蒙山区,路遇几个盗贼抢劫,翻开他的行李箱却发现他是一个穷书生。盗贼“良心发现”,竟然资助了他20元钱。
徒步旅行最费鞋子,他10年穿破了100多双鞋子,其中大部分是他从城市的垃圾堆里捡来的。他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路走得越长,脚变得越大,他原来的鞋子只有40码,后来变成了42码。
在考察途中,得知老父去世的消息,他跪在云贵高原的大山里面对家乡放声大哭。
一位西藏老学者在给卢迅的留言中写道:“人生和事业是血与泪的跋涉。”这是卢迅徒步考察“苦行僧”生活的真实写照。
心灵震惊:中国农村的另一面
卢迅徒步走中国,关注的是国民素质的落后和与其伴生的落后的生产力。
他认为,国民素质低下,关键在于教育落后。在川西高原的一个村庄里,村支部书记竟然是一个文盲,村里还没有一个中学生。在陕西安塞县的一个村庄小学,他发现孩子们跪在泥地上做算术作业,老师也在泥地上“批改”作业。他流着泪把这痛心的一幕拍了下来,以《救救这些跪在地上学习的孩子》为题,发表在《中国日报》和团中央的希望工程画册中,引起社会广泛的共鸣,并为安塞县赢得了10万元“希望工程”基金。
国民素质低下会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少数民族村落,村民们还在刻木结绳记事、刀耕火种。政府送来发电机,他们怕机器轰鸣声震怒山神,最后用石头把机器砸坏。政府送来扶贫化肥,农民全部倒在庄稼地里,第二天,庄稼全部烧死了。此后,当地农民再不用化肥了。
著书立说,到大学宣传“发现”
1995年,浙江著名的横店集团招贤纳士,卢迅成为集团战略研究所的所长,住进了专家楼,但他却忧心忡忡。他说,安逸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他的志向还是完成关于国民素质的研究。
2000年,他“一意孤行”地辞去了在横店的集团职务,再次投入到充满未知的国民素质研究之中。 为了研究,他迅速耗费了几年的积蓄,他甚至将冰箱、洗衣机等“奢侈品”卖了来作研究资金。
2001年,卢迅的《人类素质学》正式出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茂才评价说:“《人类素质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学科建设,填补了一项国际学术空白”、它“于我国这个人口大国——而又国民素质并不高的国情下,尤为显得意义重大。”
卢迅在北京创办了素质教育研究所,并登上100余家大学讲坛,传播他的学说。今年3月上旬,阔别湖北10余年的卢迅来到武汉,登上大学讲坛推广他的“人类素质学”。
讲台上的卢迅侃侃而谈,而台下的他年近半百,仍是囊中羞涩。他在研究国民素质,而他上初中的儿子差点流入“黑社会”,最后辍学在家。他读高中的女儿因交不起学费差点辍学。
卢迅在演讲
卢迅骑着骆驼穿越沙漠
卢迅在陕西安塞县看到的跪地求学情景
卢迅拍摄的鄂托克旗:风沙日渐掩埋房屋
相关链接:
卢迅谈国民素质
(演讲提纲撷取)
一、人的素质怪现象
什么都是人的素质演化出来的,可人的素质却缺乏研究。
二、人的素质是什么?
人的素质定义:即人的潜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人的内在要素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
2)健康、体能、智慧、知识、修养的统一体
3)参与社会实践和素质演化所表现的能力
4)心灵美与行为美的统一
三、国民素质就是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
1)高素质国民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是这个国家的重要财富。
2)但低素质国民就成了人口包袱,并不都是人力资源。
3)只有将人口转变为高素质以后,才能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成
为人才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和思想大国。
四、人类素质三元理论
1)人的素质构成
2)三元循环规律
五、中国国民素质基本状况
1)中国素质演化体系作用下的国民素质特征
身体素质;知识结构;意识形态(行为调控系统)
2)当代富人、独生子女的素质状态
3)穷人的素质状态:黄土高原的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西部人的素质;东北及内蒙古人的素质;东南沿海人的素质;
4)真正高素质的人许多都想去国外发展
5)当然还是有一批高素质的人,但没能形成主流而影响这个时代
我对中国国民素质的基本评价:
Ⅰ素质结构失衡
Ⅱ行为调控系统境界低
六、怎样才是理想的国民素质呢?
1)有能力创造物质财富;2)人性的行为调控系统充实、精神境界也不低
不能物质生活上富裕,精神家园空荡荡,不能在人品上是奴性、惰性、劣根性
七、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1)要尽可能去完善人的素质结构,培养人的潜能
2)培养人的精神家园
3)提高国民素质与国策问题
卢迅谈人生、思想、精神、信仰
(演讲提纲撷取)
一、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人生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命运不一样,但总还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应该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有意义。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