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丁一去未返 57年后“团聚”却是两世相隔
掬一把土带给父亲
家住城关镇城西村现年68岁的陈秀英(原名熊朝英)老人在得知自己的父亲熊起友是位烈士后,激动得几夜没合眼。(本报4月1日周刊一版《寻亲接力感动湖南卫视》已做报道)3月29日清晨,她做了母亲生前最爱吃的饭菜,和老伴李大全领着儿孙来到南门村母亲坟地告慰母亲。“妈呀,女儿今天是来告诉您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的,我的父亲有了下落。他在山西太原,他是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为国捐躯的,他死的光荣。还有,我今天就要随华中科技大学团委、武汉晚报的记者们一道去太原看父亲啦!妈妈,您安息吧……”陈秀英从母亲坟头掬一把土,她要把这捧情人土,带给远在山西的父亲。
寻亲接力走过千山
1941年,熊起友被抓壮丁走后,便与家人失去联系。2005年10月,山西省文史委老干部王艾甫写信给《武汉晚报》政治部,请求帮助寻找竹山籍烈士熊起友的亲人。武汉晚报速将求助函及有关熊起友烈士的情况介绍转寄给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开始查找,但信中内容太简单,只知道熊起友烈士,是竹山籍人,于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战斗中牺牲,生前在68军590团3连。寻找难度不言而喻。
县民政局在《今日竹山》网站、竹山电视等媒体发布公告,并配发了《烈士亲属你在哪里》的消息报道,公告寻亲热线。一时间,楼台沧浪、大庙黄兴、双台等4地相继传来有烈士熊起友亲属的喜讯。这让民政局干部喜出望外,高奇、张天海、孙成湘等人分头调查取证,可结果都是离谱太远。1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寻亲团”竹山籍学生孙炜等4名学生也赶回竹山,放弃寒假休息,加入到寻亲行列,走访了80多个村庄,近万余名群众。
57年忘不掉父亲的音容
正值调查一筹莫展之时,城西村一位83岁高龄名叫罗克秀老人的讲述给事情带来了转机:有个叫熊起友的被抓了壮丁,1941年秋季的一天下午,我们当时所住的乔儿沟村,突然出现了一群背枪的士兵。晚上,熊家老三熊起友和老四熊定友从田里回来后,几个士兵冲上前去,将兄弟俩五花大绑推出了门当壮丁。大约1个月后,熊定友在房县训练的时候,偷偷跑回了家,躲了几个月才敢出门露面。3年后,熊起友从安康托人给妻子龙玉珍写过一封信,嘱咐妻子不要再等他了,让她带好女儿,找个好人家改嫁。“熊定友、龙玉珍还健在吗?”调查人员小孙紧追不休。“早死了。但还有后人。”罗克秀老人肯定地说。
果然,2月1日,城关镇城西村67岁的陈秀英老人,称亲生父亲名叫熊起友,1941年被抓壮丁一去未返,自己无兄弟姊妹。当问起父亲生前有没有留下遗物,记不记得父亲的样子,陈秀英伤心落泪,语不成句。她说:父亲走时,我才两岁多,母亲带着我过着寄人篱下、居无定所的生活,我原名叫熊朝英,母亲改嫁陈家,我改名为陈秀英,那时熊家家门都不跟我们来往,没带走熊家一草一木。父亲的样子照妈妈描述,应该是长长脸,个子不高,为人忠厚老实。父亲要不死,今年应该是93岁了。
大学生孙炜当即将信息传回学校。2月2日,《武汉晚报》记者汤华明等人前来竹山调查采访。通过县民政局、山西老人王艾甫和城西村83岁村民罗克秀等单位和个人多方佐证,最终确认68岁的陈秀英就是烈士熊起友的亲生女儿。
共关爱烈士女儿
3月28日,在陈秀英家不大的屋子里,挤满省内外几十名贵客。华中科技大学的领导学生、湖南卫视、武汉晚报的记者们为几经周折才寻访到的烈士熊起友的女儿送来了价值2000元的慰问金及慰问品,县民政局也送去1000元慰问金。陈秀英激动得老泪纵横,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各级组织对我的关怀!据悉,陈秀英随采访团去太原为父亲扫墓后,将领回父亲的阵亡通知书和烈士证书。(陈兴云 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