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邵义龙 邹本军
9月14日晚,大庙乡铁炉沟村,《五女拜寿》、《黑风寨》等三部影片在陈光元的院里放映,以庆贺他孙子考取了郧阳一中。15日晚,同组陈金莲包场。陈金莲长期一人在家,孤独、郁闷,想借放映之机,请大伙到家里聚一聚。
放映员王传龙说,他之所以能把放映支撑到现在,就是因为还有陈光元、陈金莲等许多观众。
今年48岁的王传龙是大庙乡大庙村农民,他已放了24年电影。1997年后,随着农村电视的普及,电影业步入了低谷,大庙乡当年6套电影机,唯有王传龙一家坚持放映至今。
老王的机器很破,连接电影机的电源接口严重磨损,靠其它物体撑着才能启动运转。即便这样,王传龙也从未因此误过观众,他放映前准备工作做的特别细,从倒片、检查、修复胶片到机器清理上油、试机,决不疏忽任何环节。令人佩服的是,王传龙不用工作灯,在没有亮光的环境下,他换片是异常的神速,其放映技术之精湛,不得不让观者称道。
王传龙一家三口,儿子在外打工,夫妻俩种了7亩田地,本来每年卖余粮、生猪足以养家糊口,可王传龙就是丢不下放映机,总是有请必放。微薄的放映收入,与他翻山越岭,熬更守夜,耽误农活所付出代价比例严重失衡。
1995年,王传龙筹资7万余元在大庙乡集镇建起了私人电影院,1997年后门票收入已不能维持正常运转,他只好挑着放映的担子,到村组农户打游击。本来他闲置的电影院有四间房子可以出租或经商,但他没这么做,他无法割舍对电影事业的一往深情。
王传龙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电影这盘“菜”的特殊味道,是其他文化种类不可替代的。虽然电视普及了,但农村没有街道、商场可逛,没有文娱活动可参加,村民在家电视看久了,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如今开会少了、建设性大会战更少,村民集中相处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渴望邻里间的交流和相聚,此时电影不仅可以不失时机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还充当了村民相聚的平台、信息的通道,这正是王传龙要把电影的旗帜坚持扛下去的理由。
目前,王传龙的电影事业,已得到县文体局及电影公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县文体局长薛继田表示,要尽快帮助王传龙更新放映设备。
1、 王传龙对用旧的影片,总要认真检查有没有破损。
王传龙挑着40多公斤的电影设备到陈金莲家去。
王传龙对新调回的影片进行倒片、排序。
王传龙在陈光远的院子里放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