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到一亲戚家作客,感觉气氛有些沉闷,细了解才知道,他家孩子今年大学毕业,却从去年冬天到现在都没找到工作。半年来,不仅一家人心急火燎,还要忍受一些无聊人的讥嘲,老父为此感念还是当年的毕业分配制度好,后悔不该花冤枉钱让孩子读大学,并和孩子发生多次争执。
我国从1951年开始推行毕业分配制度,1987年引入“供需见面”新方式,1999年该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消失。回观历史,大中专生毕业生分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调配人才资源的手段之一,有其特定的历史作用,它由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贴合,曾对推动人才流动、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等方面起到了正向作用。但是,他本身也存在统得过死过多,导致用人单位、学校与毕业生三方不能有机结合的缺陷。用人单位只有接收义务,没有选择权利,不管需要与否,全部按计划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积压浪费的同时,又难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标。学校和社会联系不紧密,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结构可以不考虑社会需求,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实践检验。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踏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缺乏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分配时“听天由命”,无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爱好选择工作。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剧增,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该制度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当属必然。
十多年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因为直接克服了分配制度的这些不足,逐渐焕发出应有活力,为越来越多的学子所接受。而且,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不仅解决了广大求职者后顾之忧,还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老家近十多年出了不少大学生,他们都是自谋职业者,虽然刚毕业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也曾感叹命运不济,但现在他们都渡过了迷惘期和艰难期,在武汉、上海等大城市站住了脚,找到了惬意的工作,有的还进入了管理层。他们享受着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和医疗“五险”保障,拿着每月近万元的高薪,日子和事业都让人称羡。
这几天在网上看了邵阳自来水公司纵火案的报道,感触甚多。内退女职工石燕飞因领导没有同时安排两个孩子在公司上班,遂在公司党委班子成员开会时泼洒汽油并点火,造成4死4伤的惨剧。殊不知,儿孙自有儿孙福,广阔天地历练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谁都不能去开倒车。我们每一个大中专生,都要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各种困难,树立凭本事靠竞争吃饭的信心,在学校刻苦学习,打牢文化和技能基础,步入社会后脚踏实地,稳步攀登,条件优越的自己当老板办实体,有理想从政的报考公务员,确实有困难的先找个现实岗位,待文化基础、社会阅历和经济条件有了变化和提高后,再去谋求更好发展,有何不可?我用这些话去开导亲戚一家,父子俩都认为有道理。(海新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