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1月29日,上访了数十年的老户陈绪美请来乡邻,敲锣打鼓,给县信访局局长黄崇周送来自家养的一只山羊,他在感谢信里写道:“有人问我山羊送到哪里去?我说送给恩人表表心!俗话说大恩不言谢,我还是要谢谢党委政府,谢谢帮助了我的黄局长!”
羊圈被查风波
62岁的陈绪美,在官渡镇很有“知名度”。1977年,当了多年兵的陈绪美退伍回乡后,当过工人,承包林果场种过西瓜,开过加工厂喂过猪,他干哪一行收入都不错,因为他勤劳。1991年,他在官渡镇河东盖起了两层楼的小楼房,当时在官渡镇,私人能盖“小洋楼”的很少,盖楼房时,有月亮,他就着月亮干,没有月亮,把手电筒绑在头上干,通宵达旦。他就是这样勤扒苦做,财产积蓄渐渐多起来,成了官渡镇远近闻名的富户。
1994年,为了寻找更好地致富出路,他在本镇洋芋沟口盖起了120平方米的四间砌块房屋,花了两万多元,在山沟里养羊。因为房屋离公路太近,盖起后,被有关部门拆毁了一间。陈绪美盖房时,并没拿到《土地使用证》,据他说,他给镇土管所“打过招呼”,并且交了勘丈费。证还没办下来,就把房屋树起来了。1997年10月,县土管局在调查到陈绪美的房屋没办证后,给他下达了《处罚决定书》,1998年3月2日,法院对他洋芋沟的房屋予以查封、没收。陈绪美不服,他想:“我盖房是为了养羊,是寻找致富出路,各部门应该支持。房屋虽然没办证,他给土管所打过招呼的,不应该查封。”在此期间,有关部门也支持过陈绪美的养殖活动,《郧阳报》、《竹山报》还从正面报道过陈绪美。但没办证就建房,是不争的事实,当地党委政府也解决不了此事。从此,他踏上了漫漫的上访路。
漫漫上访路上
1998年3月3日,陈绪美第一次到县政府上访。他对日期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记“上访笔记”。这次上访他是向别人借的7000元钱,他陆续在洋芋沟口扔了好几万元钱,手头很紧。在县政府上访了一个星期,3月10日,他到了市政府。3月底,他到了省政府。结果,他觉得,省、市、县都不能解决问题。1999年4月22日,他决定到北京“讨个说法”,背上一床被子出发了。没钱住旅社,他在屋檐下呆过,在火车站候车室睡过,饿了,买个面包啃啃,没正儿八经地吃过一顿饭。好不容易到了北京,找到国务院办公厅把材料递上去。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样,没有手续就建房,当然是违法的,走到哪里也说不通。
就这样,从1998年到2006年,他无数次地到县政府,到市政府、到省政府、到北京上访,十几年来,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上访上,花的两万多元的路费都是借的,十年啥事没干成,还落下一身病,老房子转让了,新房子买了,羊圈被查封了,没房住,加上数十年没好好挣钱,坐吃山空,只好在村子里搭个窝棚,从一个远近闻名的富户变成了十里八乡皆知的老上访,巨大的落差几乎将他击垮。每年重大节会期间,政府都会给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但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他仍然不服。
遇上好人共产党
2007年3月,陈绪美又用五丈长的白布写成血书,声称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撞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用白布血书裹尸。时任县委办副主任、信访局长的黄崇周得知情况后,认真查阅资料,了解情况,立即组织县国土局等六个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连夜赶到官渡镇下访。晚上,黄崇周同志在陈绪美栖身的窝棚里,继续耐心细致地做老陈的思想疏导工作,和老陈套近乎、拉家常一聊就是半夜。后来老陈回忆道:“没想到一个县里的领导,能够在我的窝棚里一呆就是半夜!他是真心来为老百姓办事的,我从那时就认可了他!”
第二天,黄崇周和县国土局、官渡镇的负责同志经过认真调查会商,从人性关怀的角度,研究制定了解决陈绪美上访问题的解决办法:1、陈绪美现无房居住,官渡镇政府在官渡新集镇无偿为其解决一处宅基地;2、县信访局在其建房时,为其解决10吨水泥;3、镇党委政府帮助其联系工程承包及其他生产生活出路,帮其脱贫致富。
在以后的时间里,为了让陈绪美彻底打消顾虑安下心来搞生产,黄崇周把办公室电话、手机连同家里的座机电话号码统统都抄给了他,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鼓励他东山再起勤劳致富。潘口水电站移民工程启动后,黄崇周多次专程到官渡,亲自为他协调屋基场,办理建房手续,送砖送水泥,送粮送衣被。第二年,陈绪美终于建起了两层六居室的新楼房。
从那以后,陈绪美再没有上访。2010年,县信访局“双联双助”工作队又进驻官渡镇,黄崇周同志又多次到老陈家下访,鼓励其发挥专长,搞好养殖业。经过两年发展,老陈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2012年终岁尾,他又想起这些年帮助他的好人黄崇周,这些年来,黄局长无私地帮助他,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使他重拾致富信心,他多次买烟买酒要送给黄局长,可黄局长就是不要。思前想后,他是因为养羊从一个万元户变成了上访户的,后来在黄局长的帮助下,又由一个上访户重新变成了一个养羊大户,就送给黄局长一只羊吧。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山羊送到哪里去?送给恩人共产党!” (李宜寨 陈松涛)

陈绪美送感谢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