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的求学之路
(9岁至29岁期间)
罗维扬
小 序
我当一回二道贩子,讲一讲施洋的求学之路。
何以不说“上学期间”,不说“学生时代”呢?因为上学并不等于读书,读书的不一定上学;施洋不是按部就班地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他几次中断学业,上的也不是那么正规的学校,更不是什么“名牌”,说他的“学生时代”,勉为其难。学问不是书本直接给的,而是求来的,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才能得到学问,才会有学问。
我当二道贩子,那一道贩子是谁呢?是林彪的堂兄,名叫林育南。林育南1898年12月出生于黄冈林家大湾,与林彪共祖父,大林彪八岁,而小施洋九岁。1915年,林育南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认识了才从湖北警察学校毕业的施洋。1923年施洋遇难后,林育南写了《施伯高传》,刊于《施洋先生纪念录》。施洋的身世,肯定是施洋和施洋夫人郭秀兰对林育南讲的,所以我说他的《施伯高传》是贩来的。
1931年2月7日深夜,林育南和何孟雄及左联五作家等二十四位革命者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到3月份,周恩来才得到消息,甚为悲痛,夜不能眠。3月12日,周恩来为《群众日报》写了《反对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社论。
从《施伯高传》足见林育南与施洋关系之亲密,友情之深厚,设若施洋对他不是无话不说,他怎么写得出来《施伯高传》呢?我将《施伯高传》的第一章至第六章缩写为《施洋的求学之路》,是想激励自己和施洋故乡的学子学习施洋的刻苦用功精神。
施洋九岁才读书,不是上学,是在家里读,父亲当他的老师,一年内就把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都教他读完了。
施洋为什么不上学去读书呢?因为他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堂。
施洋的祖先不是竹山人,是从长江以南搬到竹山的,住在杨家河的桂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