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秋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正是一年好风光的丰收时节,忽然传来周宏仕不幸病逝的噩耗,我不由悲痛万分,本应前去哀悼,再送他一程,可不巧的是,我正患腰疾,疼痛难忍,便没能去悼唁,深感愧疚与遗憾。只能诚恳地说一声:对不起。
宏仕君是官渡街人,周家“延龄堂”中药铺,在当地可是享有盛名。太爷和爷爷都是老中医,父亲周保成 ,既是门诊医生,又是药剂师。世代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行善积德。宏仕君是我儿时伙伴,从启蒙到初中,一直同学读书。一九六一年秋,官渡中学撤销,我和另几位同学被转入县一中上学。宏仕君则同全班三十多名同学一起,转到田家中学读书,我和宏仕君就分开了。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在寒暑假时,才能相聚。当年我家兄妹众多,七口之家,只靠父亲一人挣钱养活,实难维持。我作为兄长,只好主动放弃学业(初二辍学),义不容辞地替父亲分担养家重担。后来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北区供销社。宏仕君初中毕业后,参加了街道企业。再后来就是娶妻生子,为三位老人养老送终,极尽孝道。
一九六九年,文化大革命中花样百出,形势动荡不安。宏仕君全家和一大批街道居民被强制下放到南竹坡生产大队务农。上面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夜之间,宏仕君从街道居民变成了修地球的农民。他从小身单力薄,是我们班上有名的文弱书生,学习尖子。我们一伙狂野的伙伴,如贺显明、吴风明、肖道根、梁天福等,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捉鳖抓螃蟹。宏仕君却只能帮我们捡柴烧火,烤熟鸟蛋鱼蟹,大家分享,到也意趣盎然,皆大欢喜。像他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谦谦君子,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怎么能适应,如何能生存?我真不敢想象,不由暗暗为他捏着一把汗。嗨,古话真是说得好:天生一人,必有一路。宏仕君勇敢面对现实,经过一段痛苦的磨合,稍稍安定。后来他不知怎么摸索着学会了做菜的手艺,当起了“大师傅”。他不但菜做的好,而且很会搭配,往往不起眼的菜料,他也能做出很排场的席面来,不但给主东省了钱,还替主东装足了面子。乡下习俗,红白喜事,老人庆寿,小儿满周岁,都得要请大师傅办酒席。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宏仕君可走红啦,四邻八乡,不管哪家有事儿,铁定都要请宏仕君。如此一来,一个月也干不了一两天农活儿。于是生产队长就干脆安排他去做大师傅手艺搞付业,每月给队上交点钱,按强劳力每天记十分工。几年过来,宏仕君家里娃子大小五六口人,不但不超支,还丰衣足食,手头儿还挺活套哩。好多家里有几个强劳力的社员和下放户,还不如他过得萧洒滋润哩。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宏仕君有幸又迁回了阔别了十年的官渡街,恢复了城镇居民的原本身份。为了帮助政府和街道解决返迁居民的就业问题,宏仕君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毅然办起了砖瓦厂,一下子解决了三十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积累,他又在清风滩办起了官渡古镇有史以来第一个颇有规模的花炮厂。并与湖南浏阳老厂挂钩,引进了生产技术和优质材料。生产出来的烟花爆竹,可与宝丰、竹山城关花炮厂的产品相蓖美。全县很多经商人都来进货,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官渡镇政府把宏仕君抽调到镇政府当司务长,这就又能发挥他的“大师傅”的技术专长了。从此以后,镇政府食堂及后勤工作更加出色。不但政府机关人人满意,就连外地来政府检查工作的领导和联系公务的客人,也都对食堂餐饮与各项服务工作赞不绝口,宏仕君的功劳,有口皆碑。
二00一年八月,我们一起办理了退休手续,得以安享晚年。宏仕君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老两口儿孙满堂,幸福美满,正是享受甜蜜的好时光,你为什么就这样不辞而别,撒手而去呢?丢下恩爱的老伴和孝顺的儿孙,也丢下了你儿时的伙伴们。既然你不管不顾的狠心走了,那也是自然规律。这篇文章就作为追悼辞吧,请你一路走好!
儿时的伙伴----陈德明
二0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