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陈德明:晚年迎来写作高潮
发布时间: 2013-05-30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陈德明:晚年迎来写作高潮 
罗维扬


  德明兄的两部创作问序于我,是颇费周折的。

  我们相识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那时他在官渡供销社工作,由于喜欢摄影,供销社专门开了个门市部让他为老百姓照像。1981年,河南作家张一弓的《黑娃照像》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到了官渡便去照相馆找他,与他探讨“一次成像”的机器及原理;还发现他收集了不少民间故事,动员他拿到《堵河文艺》上发表。一来二去,人便熟了。后来我到官渡去,一定要找三个人,供销社的李翰华、陈德明和新街的夏书田。有一次,我陪省群艺馆《布谷鸟》月刊的编辑李贺明从竹山城上官渡,恰好郧阳地区创作组的副组长欧阳学忠从洪坪采访熊光文的生平事迹之后下到官渡,省、地、县三级做群众文化工作的人不期而遇,相谈甚欢,便与官渡的三位业余作者,在官渡供销社的楼顶平台上合影,如今成了一张颇有意味和余味的老照片。(如下图)

  不知什么时候,陈德明从供销社拱到文化部门,在官渡建立了文化站。当年从“从米箩里跳到糠窝里”,遭人反对;如今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比企业职工的退休金还稳当点,高一点,又令人眼羡。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个人能长后眼睛呢?

  十堰市各县市的众多乡镇的文化站,仅我所知真正有所作为,弄出点名堂的,一是丹江口市的六里坪文化站,因为有个李征康;二是竹山县的官渡文化站,因为有个陈德明。李征康搜集整理武当山区民间故事的了得连国家文化部,连联合国的科教文组织都承认;而陈德明的了得,至今还未引起文化高层的足够重视,谁又能为之鸣不平呢?

  陈德明在他故乡官渡所创造的业绩,一是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编了集子出了书,引起了省民研会的重视;二是发现和组织民间歌手的演唱、演出和参赛,在省里和卫视得了奖;三是发现和支持民间收藏。由民间文化英雄曾和林创建的“秦巴民俗博物馆”,在川陕鄂三省交界处横空出世,巍然屹立,前途无量;四,从退休前到退休后,为官渡的生态文明和旅游开发,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前年,他陪同曾和林到四川自贡去寻访余曼白的遗作和遗迹,又约我参加秦巴民俗博物馆的开馆仪式,还要我为他编的余曼白剪纸艺术的集子作序。我说有四川魏明伦的题字也就够了。去年他写了五万字的《桃花源后记》,写在纸上,要我看,我劝他请人打入电脑,通过夏书田将电子文件传给我;今年,他学会了电脑打字,用键盘敲出了十多万字的《武陵侠义传》的电子文本。前些时,我到十堰,他就要我写序。我忘了带U盘,没能拷回来。他没有上网,请人用电子邮件发给夏书田,由夏书田转发给我。

  这辈子,我不幸亦有幸沦为读书人,生性不攀高枝,不膀大款,偏爱本色的文化人,尤其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倍感亲切、心存敬意。本不爱武侠小说和传奇故事,但德明兄的两部新作不能不读,为他写几句话,也义不容辞。这两部新作,属于创作,读过之后,一是感到他的文字工夫十分了得,叙事和抒情颇有文采;二是感到他的旧小说功底相当丰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表达酣暢淋漓;三是结构能力很强,能把各种材料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东鳞西爪恰到好处地编织进他的作品里。四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故乡愿景的企盼之情氤氲于字里行间。

  这两年,还不时在今日竹山网的文化频道里看到德明兄的自叙怀人文章和新人新事书写,都清新明丽,真挚动人,可歌可泣。

  我感到德明兄在晚年迎来了写作高潮,在此做迟到的祝贺,并预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2013年5月27日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