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漫话“地耳”
发布时间: 2013-08-2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郑德国

  前些天,我在一酒店吃到一盘堪称美味佳肴的“地耳鸡蛋米”,勾起了我往时的回忆,也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地耳的医药、美食及生态价值。
  地耳,别名很多,有称作地软、地木耳、地皮菇、地钱,也有称作天仙菜、绿菜等。地耳还有个怪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现在雷雨之后。还因为它是在河滩或山坡草地里生长出来的,故又称草耳。它生于地上,形似木耳,色似木耳,故谓之地耳。
  地耳是真菌与藻类结合的一种共生植物。其结构非常简单,分不出根、茎、叶,也无花无果,和海带、紫菜一样,同是一种蓝藻类植物。地耳幼年植物呈球状,为实心,长成后扩展成为皱褶片状,为空心,有时边缘不规则开裂,宽者可达数厘米,呈绿蓝、橄榄绿、褐绿、黄绿等色。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温饱还是人们重要生活问题时,地耳是许多农家重要代食品之一。地耳的叶片湿润时比木耳还薄,阳光照上去时间不久,它就发蔫枯萎,紧紧地贴住地皮。在干旱地方,它会皱缩休眠。因此,夏秋在潮湿土壤上和雨后是地耳采摘的最佳地方和时光。雨后湿气蒸腾,生物繁衍,生成一朵朵鲜活的小片,温柔地爬在有草沫草根的地方。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上山采摘地耳,每次上山,我们都猫着腰,仔细地寻找着。每发现一处就大叫起来:“哇,这儿好多呀!”小伙伴们一下就围过来,尽情地拣着。拣的时候要伸出三个手指轻轻地抠起,边拣边玩,不觉之中一片片肥而大的地耳就走进了我们的小竹篮中。
  地耳是从山上捡的,里面有很多的沙子。洗一次两次,吃时会感觉很牙碜。所以,必须洗上八、九次,才能入锅,只稍微焯一会儿就将它用笊篱捞到小菜盆里。然后往里面调上盐、葱花和醋,再滴上几滴香油,就可以享用了。我们兄妹们端起碗筷,争相舀取,欢快地往嘴里扒拉。清凉爽口,润滑香甜,真是人间美食啊!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收录了滑浩一首歌词《地踏菜》曰:“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首歌谣记述了地耳救荒的情景。可见,地耳自古以来,就是饥年重要度荒的天然野蔬,不知拯救了多少劳苦大众,为人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历代本草、医典、野菜谱、地方志等古籍中,均有关于地耳分布、入药、食用、采集等方面的记述。宋代著名诗人、山谷道人黄庭坚曾写过《绿菜赞》等诗篇来赞美它。南宋朱弁有“‘地菜’方为九夏珍”的诗句。地耳入馔,可以凉拌、热炒、熘烩、作汤、作馅,可荤可素,味道均佳。地耳曾作贡品,充作御膳。宣统皇帝的菜单上,其中就有一道菜叫“鸭丁熘葛仙米”。“陕西四色包子”、“陕西地软包子”,至今仍声名遐迩,真可谓山蔬野菜赛珍馐。
  地耳自古入药。性寒、味甘,有滋阴润肺、清热收敛、益气明目等多种功效。《名医别录》记述,它可以“明目益气,令人有子”;《本草纲目》称地耳“明目益气,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的《陕西中草药》、《秦巴山区天然药物志》、《四川中草药志》等也有类似记载。民间常用来治夜盲、烫火伤、丹毒、皮疹赤热、痔疮等症。如鲜炒常食,可治夜盲和牙痛;与糯米、鸡汤熬粥,补血益气;用其焙干研末调菜油外敷,可治烫火伤。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地耳用于食疗,功效卓著。
  地耳不需耕耘播种,不占田地,它悄无声息地繁衍、生长,是大自然恩赐之宝。这样的医药上品、山珍野菜,现在已经开始引人注目。保护好地耳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地耳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单位:堵河源管理局)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