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12-19 10:36:15) | |
文/鱼禾 懒得做饭、懒得洗衣、懒得打扫、懒得走路……在现代人系列化的“懒得”行为之中,很令人不安的一种“懒得”是——懒得动笔。 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握笔写信的滋味是什么了,甚至连信的格式都已淡忘。有了互联网,干吗还要劳神动笔?打开网络,由着性子朝里头“灌水”,这也就很酷和很够用了,干什么还要动笔呢? 以往的青年人,一般是有个小本子的,朝上面记些心得体会,抄些范文佳句。青春就这样奔腾,文才就这样磨练。但是,这样的小本子似乎是越来越少了,因为,懒得动笔是一种时髦,懒得做各种小事和传统事的人凑在一起,谁还有兴致提起动笔这些想都懒得想的事?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笔。而人类最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之一是用笔书写。一笔一划之间,伴随着心之精灵跳动,脑之火焰燃烧。说用笔是脑之体操,是毫不过分的。而笔之所运,与智之所增,其正比例关系更是不言而喻。深知其奥的人,很多都是行有所成的人。 以口才而闻名的侯宝林先生,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笔头颇勤的人。有一次,他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动笔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竟然被他全部抄录到手。侯先生晚年能荣任北大教授,这与他的文字素养不无关系。 嘴上的功夫,也离不了笔头的历练。侯先生的故事,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运笔的过程中,记忆随笔划而加深,理解伴运笔而升华。可以料想,侯先生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包袱,也就在这笔行如飞的过程中酝酿成熟。 懒得动笔之人,懒在手上,缘在心里。一个有文化的人,用什么方式运笔可以不拘,但是,如同庖丁,生来必得解牛,这解牛之刀,就是手中之笔。而握有一定权力的人,更应该动笔,社情民情,政事心事,事事皆应笔下有录,析之有据,不可张口乱来。这是为政之一要,也是官德之一端。 动笔之趣,存乎一心。在纷繁的社会之中,按下躁动的思绪,静静地握起笔来,在一笔一划的书写过程中,可以享受到抽丝剥茧般的思考快乐。为什么不呢?心随手运,手伴心驰,这是最精巧的劳作,也是最张弛的挥洒。它不需要任何的形式,也不牵扯任何的别人,在人面对纸面的映照当中,在笔尖与字迹的绵延之下,历数心中之块垒,品味人生之晦朔,这何不是一种有品位的休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