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竹丛
(上)
初秋九月的一个周末,天气略显阴沉,但看天色不会有雨。一大早,狼来电话,邀吾并听雨、竹林、江声一同去九华观光。
七时刚过,大家依约抵达会合地点。在士庶村吃过早饭,已是八时左右,便前往车站乘车。不巧,到九华的车已经走了。每天上九华只有两趟车,下一趟还得等到中午。于是,我们决定租一辆面的前往。半小时的功夫,就到了田家来到九华的山脚下。面的拐上左边的一条岔道,直奔九华。逶迤的山路上没有车,也少有人迹,视线很开阔,透过车窗望去,四周都是新雨后雾笼的青山,幻若仙境,显得有些神秘,路旁的绿树红花时不经意闯入眼帘,俱是人间美景,我们并无暇细细观赏。
九时十分,抵达目的地。九华在竹山的南部,山上树木成荫,物种丰富,四季景色宜人,空气清新,若似天然氧吧,是修身养性的绝好去处。我们下车步入九华休闲山庄的场院,首先看到的是刚刚装修一新的迎宾楼。迎宾楼只有两层,二楼地板恰好与场院齐平,楼前有一个用原始树木装饰的迎宾小亭,朴实自然。负责接待的同志引领我们到后边的接待室,喝过茶后,询问了九华的具体观光景点。看看时间尚早,我们决定先上山看看,然后再返回用餐。
江声背了照相机,狼和竹林带了一些必要的用品,一行五人就出了山庄。山庄正门外立有一块宽大的水泥牌,对九华山现存的物种作了具体介绍,还绘有观光景点示意图。山庄四周树木很多,上面都用卡片写了树名和属种,银杏、水杉、紫荆、洋槐、黄桷、千楸、木槿、法国梧桐、阔叶杨等等。庄后有一新辟的空阔场地,上有石阶,通至庄内。山庄绕行一周,便开始寻路上山。江声走在前面探景,每遇上镜景致,便停下拍照留念。一路说说笑笑,走走停停。江声突然叫了一声,似乎有什么发现。但见路边有几棵高大乔木,树干跟法国梧桐近似,呈青绿色,叶片淡黄,酷似鹅掌,看了树上的卡片,才知道是鹅掌楸。江声是搞美术的,大概觉得鹅掌楸是入画的好素材,一直念念不忘,每遇此树,总会停下来仔细观察。大家戏笑着说,这次到九华,别的可能记不住,但对这鹅掌楸肯定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笑间,我们踏上左边山路上一个岔道,前面就是此行的第一个景点——樱花岭。快到樱花岭的时候,有一段很短的石子路,石子路头有一棵虬松兀自独立,枝杈交错,松针层层叠叠,苍翠欲滴,很有特点,留过影复前行不过300米,便至樱花岭。由于此时不是季节,没有看到樱花,只见到一些野生的樱桃树四处散立。樱花岭不大,也并没有岭,只是一小段丘陵,一条土路顺着山势盘旋而上,路的左边是悬崖,崖壁杂生些许枝枝蔓蔓的刺条,尚残存着一些淡紫色小花,右边依山,山上有很多的松树和乔木,高大的树影下艰难地生长着一些矮小的灌木丛。这里并没有多少景致可看。我想,许是在樱花开放的春季才能看到樱花岭的烂漫和精彩。
顺路往前走近百米,见路旁有一块水泥牌,道是美国云杉育林基地。看来,前面就是云杉溪了。还没到云杉溪,就看到右边的一块坡地上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很多幼小的杉树苗,杉苗不足10公分高下,叶呈淡青色,略带一点浅黄。不用说,这就是美国云杉了。进入云杉溪,放眼看去全是云杉,高高低低,葱郁一派。一条长长的山坡中间有一条林荫小道通往山顶。路的起端很开阔,由于前些天刚才下过雨,山路尚有些泥泞,路旁植有些许小山竹,算是路引,往前走,便踏入小径,路变窄,光线也一下子暗淡下来,两旁的云杉整齐而浓密,交错的树枝掩映了整条小径,小径里静幽幽的了无声息,显得格外静谧,偶尔有几点虫鸣声穿透这份宁静,便使得这少有人声的旷野平添了一丝动听的旋律,人行其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空灵感。我们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扰了这份安详。走完林荫道,回首一望,云杉针叶随风起伏不定,不断变幻着色彩,宛如一条七彩的云杉溪流从半山腰曼淌下去。我正纳闷怎么走完了云杉溪,一直没有看到溪流呢,看到眼前的情景,便恍然明白了。
上了盘山路,路里路外全是松树,树干粗大,树皮光滑,松针很粗,呈浅灰色,与我们常见的松树略有不同,据说是黄山松。再拐过一道弯,便接近山顶了,远远地就望见前面有座碉堡模样的水泥塔,估计有五层楼高。我们想那一定就是观景台了(也称了望塔)。到了塔前,守塔人不在,只有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儿在家,挺机灵,很快搬了椅子出来让我们休息,并摆了一张方桌,沏了茶。环顾四周,塔的正面向西,前面是一块空地,倚塔左侧盖有鸡舍,养有不少土鸡,右侧有成片的玉米地,后园里种有一些时令蔬菜,还有几树藤蔓植物,开满了红艳艳的花,听说是什么药材。稍事休息,我们便同上塔顶揽胜。塔顶呈正方形,20余平米。站在塔顶,如立云端,放眼四顾,群峰起伏,层层薄雾笼罩其间,山景若隐若现,忽明忽暗,如梦似幻,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山下来路有如玉带缠腰,车若爬虫,行人如蚁。近看,则树绿草青,满目苍翠,清雅自然,有轻风徐来,清新空气便伺机入怀入鼻,闭上眼深吸一口,说不出的畅快淋漓,直觉心旷神怡,陶然其间,醉身山水,真让人有点乐不思返。
在塔顶,狼和竹林雀跃着高喊:九华,我们来了!声音在空旷的山野中传得很远,但很快就被松涛淹没子。江声不断挑选最佳的角度取景拍照。。。
下塔的时候,已是正午,顿觉腹中空空。此间,恰好遇到看塔人回来,打过招呼,得知是林场职工。本打算在此吃过午饭再行下山,无奈看看卫生条件不是很好,只好作罢,便跟看塔人商量煮几个玉米棒子充充饥,他一口应承下来,并任我们自己到地里挑选。十来个玉米棒子很快就煮好了,当场各自消灭一个。随后付了钱,带上没吃完的玉米棒子,作别了望塔,遂顺了来路,带着满身的自然气味,迈着轻飘飘的步伐返回山庄。
(下)
回到山庄草草地吃过午饭,便回房间稍作休整,及至下午两点,再次上山。
蜿延的山路有些泥泞,一些深深浅浅的小水凼儿点缀在路间,我们小心地选择可以下脚的地方,不得不跳跃着前进,走得很慢。忽然发现路旁有几株苦李,些许如乒乓球大小的暗红色成熟小果簇挤着挂满枝头,还带着一丝雨后的晶莹,看上去很是有些诱人。摘一个放在衣服上蹭蹭,送到嘴里轻轻一咬,脆生生的,初入口,味略酸涩且微苦,细细咀嚼,则满口生津,渐有一股自然的清香沁入心脾,一阵麻津津的感觉便流经全身,却是十分舒坦。各自摘了几粒拿在手中,并打算回去时再采一些回房间慢慢享用。
在前面的岔道口问过路人,得知那条歪斜伸向山上的便道就通往草鹿苑。便道并不长,大约300米左右,但陡峭而湿滑,我们手拉手借扶着路边的树枝和野草艰难地攀行。撅着屁股气喘吁吁地爬完这段山路,在末端现出一条峡谷,放眼看过去,对面一片翠色,估计就是草鹿苑了。要到草鹿苑得先下到谷底再上行方可。下坡的小径左边靠山,右边临渊,两旁长着很深的带着水珠的杂草,整条窄窄的山道被掩盖得几乎看不见,显然很久没有人走过。我走在前面小心翼翼地探着脚下的路基,时时提醒后面的人注意安全。接近草鹿苑的时候,我一个不小心右脚踩空,差点没摔到谷底,幸好抓住了道旁的野草才化险为夷。到了草鹿苑,有一片约30余亩的苗圃,才出土的扁柏和杉苗密密匝匝地挤在地上,几乎看不到一丝土色。苗圃的周围是高大而茂密的树林,背风的山边有一间已经破败不堪的木制小屋,大概是照看苗圃人的临时休息地或避风港,如今却孤伶伶地站在瑟瑟的秋风里诉说着往日的沧桑。除了山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外,四周静悄悄的,听不到婉转的鸟鸣,也听不见秋虫的弹唱,更没有发现草鹿活动的迹象。静静在伫立在这片坡地中央,思绪却飘得很远,眼前似乎浮现出昔日群鹿嬉戏的悠闲场面。多想再看一看那些可爱的动物,摸一摸她们光滑的皮毛,体验一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悠然感受。然而,此时这份渴望已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留给人们的除了联想,更多的是痛楚。这,或许就是大自然对愚昧无知的惩罚和回报!
穿过草鹿苑,便进入一片密林,大多是挺直耸立的水杉,也有一些桦树和橡树夹杂其间。两株被伐倒的杉树上面长满了苔藓,看样子已经倒地有些时间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被运走。杉林的地上落有一层厚厚的杉叶,踩上去松软软的立足不住,林中四处飘荡着一股腐烂树叶的味道。周围还有一些形似巨蟒开有紫色小花的藤蔓很规则地攀绕着几株杂木努力地向上生长,似乎想与周围的大树比个高低。同行的听雨和江声轻轻地哼着小曲,曼妙的歌声和着秋风在林间荡漾,竹林还不断地用手掌拍打张开的嘴巴学起了印度安人的叫声,快乐的像个孩子。
出了杉林,一路上看到不少的橡树,多是矮小的灌木,稀疏地长有一些小橡子。走完一小段坡路,便到了橡树坪。橡树坪面积很大,非常开敞,全是大大小小的橡树,几乎没有其他杂树,当属名副其实。橡树是阔叶乔木,叶呈椭圆形,叶边呈锯齿状,一般长不高大。但在橡树坪的一个悬崖边,我们看到了那株直径约四人合抱的橡树王,树干上长满了苔藓,枝硕壮而粗大,叶茂盛而浓密,身影婆娑多姿。据介绍该树已有600年历史,在全国也属罕见。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时属阴天,树高叶密,光线偏暗,加之雨后初晴,树干湿滑,无法攀爬,没能和橡树王合影。当然,橡树坪除了橡树,还有一串串、一簇簇相当惹眼的颜色金黄宛若小钟的倒金钟花和一些摇曳在秋风里的洁白的百合花,更多的紫色、红色、橙色、蓝色的无名小花更是随处可见,均毫不张扬地静静开放在秋风里,兼有成群的漂亮蝴蝶在花间翩跹穿梭,给清冷的秋日平添了些许的绚丽色彩,增添了一点洋洋喜气。
走过橡树坪,翻过一道梁,便是天鹅湖。天鹅湖座落在被松林包围的一个洼地里,承雨面积很小,不过数百平方米,准确地说只能算是一口池塘,湖形略似一只天鹅。湖的中央建有一口塔井,一架木桥搭在塔井上,从桥上踏过去,便可至湖的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