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运华
往事这东西说起来也怪,像酒一样越久越烈。当我看到庭院里那副覆满厚厚青苔的石磨时,便勾起了对昔日往事的怀念。
那是十几年前住在老家的日子,从我记事起,石磨这玩艺儿在我们村几乎家家都有。简单点说,就是用两块硬石打制而成,凿出的磨盘成圆形,然后在两块圆石的一面嵌上无数条小沟,把两块石头中间凿一个孔,用木头穿起来,接着在上面一块的边缘凿个缺口,做一个木柄套上“7”字形的木头,一端用绳系在高处。就可以运作了。
那时,家里没有劳力,爸在外地工作,我和妹还小。母亲白天忙农活,晚上就让我给她添磨(把玉米放在石磨中间的孔里),人要吃,猪也要吃,一次磨面要60多斤才够第二天的消耗,全靠这玩艺。我当时不过8岁,刚够磨架高,伸手刚好把玉米放在磨眼里。有时母亲拉起磨来到三更还不能入睡。有一次太晚了,我尽望了手里的动作,站在哪儿打起盹来,一时不慎把玉米籽给搞翻了,撒的满地都是,母亲生气的拉住我就几耳光,我哭了,母亲看到我伤心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母亲突然抱住我也大哭一场……从那以后,母亲总先催我和妹睡熟之后才拉磨。“一盏浑浊的油灯,一副佝偻的背影,晃来晃去”在我睡梦里。
过了些日子,妹和我渐大了一些,为了分担母亲的家务,放学后,便搭板登让妹站在上面给我添磨,虽然很累,但母亲就可以睡的早点儿,倒是说起来我也很罪过,妹有次不小心从板凳上摔下来,把牙给碰掉了两颗,我哄她瞒母亲说是跌了跟头。
慢慢的,村里不知啥时候,用柴油机做动力,带动钢磨磨面。开工那天,村头挤满了男女老少,个个脸上堆满了笑容。用柴油机的磨坊里虽然烟雾缭绕,比起石磨强多了,一小时可以磨200多斤玉米面。
渐渐的,我和妹陆续上了初中,再不用发愁拉石磨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有了电,从外地引进电动机带动钢磨磨面,即省时又清洁,磨出的面又细又白。200斤玉米只要20分钟就完成了。比起石磨来,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加工坊里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随着新农村建设号角的吹响,乡亲们户户都用上了“干洗磨”,既方便又省时,在家可以随时加工人、牲畜所耗。
用石磨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如今,我家已搬到镇上,我和妹都各自成家,母亲已斑白了双鬓。看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再望着冷落在墙角那副覆满厚厚青苔的石磨,真是感慨良多,回味无穷。唯有不变的是昔日的往事“一盏浑浊的油灯,一副佝偻的背影”,那便是我母亲。当我再次翻开尘封的记忆,,既是酸的又是辣的,再细细品味,如浓茶、如烈酒、如咖啡、如蜂蜜,充满温馨与力量,和谐与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