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十堰晚报记者 韩玉砚
竹山县宝丰镇,女娲山下,有一座清代嘉庆年间的精美墓葬。墓志铭显示,墓葬主人黄存谟为宋代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后人。
乾隆年间,黄存谟家族从湖北英山沿汉江逆流北上,举家定居陕西白河,后迁至与之接壤的竹山。文献记载,黄存谟生前品德高尚,不乏捐资助学、开仓赈灾等义举。
女娲山下
发现黄庭坚后人墓葬
秋风拂面,天清气朗。从宝丰集镇到白沙河村的路上,当地名山——女娲山宝塔似的身躯,一直遮挡着左侧窗外,探头才能窥其全貌。传说中的黄庭坚后人墓葬,就在这巍峨的女娲山下。
村委会安排一个年轻人,提着镰刀为记者带路。道路尽头是一片明显老旧却烟火气十足的民居,颇有古诗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景致。穿过绿意盎然的竹林,迎来大片茶园,视野瞬间开阔了起来。
向导挥舞镰刀,从茶园边缘的芦苇丛中开出一条路,两座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墓葬就藏身于树林之中。其中一座从墓葬规格及雕刻更为“显赫”的墓葬主人为黄存谟,正面嵌“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立碑”石碑一通,镌行楷书“授文林郎云斋黄大人墓”,其左侧嵌有草书碑,右侧为他人撰写的祭祀诗文。
在“云斋”先生墓志铭中记载了黄存谟生平。“先生讳存谟,字振拔,号云斋,行七。诗人山谷裔孙也。先世自江右迁楚大冶,自冶迁古六之英山。先生由英迁陕之白河东坝。白因壤界上庸,荒僻甚久,先生来此……”
十堰市博物馆专家刘志军介绍,10多年前,该馆和竹山县博物馆在宝丰镇普查时,发现了这座黄存谟墓葬。“山谷”即指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其自号山谷道人),“裔孙”指后代子孙;“江右”即旧时江西的别称,“楚”指湖北省;“古六”指今安徽省六安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湖北省英山县属安徽省六安市管辖。
黄存谟墓的3通碑刻集行书、草书和诗作于一体,行书笔酣墨饱,雄健洒脱,草书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碑刻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黄庭坚后世的文脉传承,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书法遗存……”刘志军说。
美名流传
生前捐资助学培育人才
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轼在举荐其入朝为官时,曾评价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他不但在文学、书法上取得卓越成就,而且为官勤奋清廉,竭尽孝诚,“涤亲溺器”的孝行录入二十四孝,留下千古传颂的佳话。
陕西白河与竹山接壤,当地黄氏望族流传的《黄氏宗谱》记载,黄庭坚为白河黄氏始祖。元明以后,不少黄氏后裔从江西渐次迁往外地,其中有两支黄氏迁居到赣、皖、鄂三省毗邻地区的英山、大冶。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黄庭坚三十世孙黄存仁及其堂兄黄存谟、族人黄泽本等,携眷自英山、大冶迁居至陕南白河。在《黄氏宗谱》中有如下记载:见“洪荒甫辟,地土肥美”,便择地而栖、聚族而居。定居下来的黄氏一族通过建祠堂、立族规、续宗谱,使黄氏一族枝繁叶茂、兴旺昌盛,如今仅在白河就有1万多人。央视记者曾采访黄氏后人,将这一故事搬上央视。
宝丰女娲山下的墓葬主人——黄存谟,在竹山当地文献中着墨不多,但在白河地方志书、宗谱中却有大量关于其助学、赈灾的记录。清嘉庆年间,白河发生战乱,黄存谟父子捐粮300余石,将院房腾给难民居住并开仓放粮,提供粥饭。
家族兴衰,树人为本。黄存谟还在家设馆教学,出资修建校舍18间,成为白河县首个“义学堂”,其亲属子侄及黄氏各房子弟皆受业其门,同时对贫困学生捐钱资助,对成名学子实行奖励。良好的教育使黄氏一族人才辈出,仅在清代就有太学生、廪生、贡生、邑庠生70余人。
重视家风
家规文化世代沿袭
“尔时洪荒甫辟,地土肥美,家道之殷实,人情之浑厚,风俗之敦庞,相亲相睦,一团元气。”在山高坡陡的白河、竹山,从远方迁徙而来的黄氏家族为何能长久立足,日益昌隆?答案就在于他们极其重视立家规、正家风。
黄庭坚以孝友著称,孝就是对父母的孝敬;友,就是对弟兄的友好。他在晚年总结黄氏和其他家族的兴衰起伏,写就1000多字的《家戒》一文,告诫后人“下奉以义,上奉以仁”“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强调黄氏后人要做到仁义为本、立德修身,注重家庭和睦、乡邻和谐,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这些成为黄氏后人世代沿袭的行为规范。
竹山黄氏秉承祖上黄庭坚留下来的治家规范,并且在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相互交融中创立了新家规,而且不断修订丰富完善。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续修宗谱时形成了《黄氏家规》20条,对祭先祖、睦宗族、敦孝悌、豫蒙养、务职业、崇勤俭、供赋役、和兄弟、择交游、禁邪巫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成为黄氏后人世代沿袭的行为规范。
湛蓝晴空下,芦苇随风摇曳,鸟群从低空掠过……如今站在女娲山下的黄存谟墓前,眺望黄氏后人居住地,荒山秃岭变成高产茶园,不毛之地变得绿意盎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绿茶飘香的繁荣景象。
当地一位黄氏后人告诉记者,黄氏家规作为优秀的家规文化,已经自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与巍巍秦巴一样虚怀若谷,同悠悠汉水一般源远流长,至今依旧激励着后人开拓奋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