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位于堵河源头的柳林乡依旧郁郁葱葱,这里清新的空气,原生态无污染的环境,以及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林下养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张朝平就是巧用资源,在林下养殖蜜蜂的众多村民中的一位。
记者在柳林乡民主村张朝平的林下养蜂场看到,密林深处,一排排木质蜂箱排列开来。做好防护后,记者来到张朝平的养蜂基地,飞舞的蜜蜂在耳畔“嗡嗡”作响,香甜的蜂蜜味道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眼下,虽然还未到取蜜的最佳时候,但出于记者的好奇,张朝平还是打算展示下他的劳动成果。通过仔细观察,他依次打开已经达到割蜜条件的蜂箱,准备割取金秋的第一批蜂蜜。
一打开蜂箱,一股甜甜的香味扑面而来,只见箱内蜂蜜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特别诱人。
张朝平是地道的柳林乡人,2019年,在儿子的鼓励下,他利用房前屋后茂密的林下山地发展养蜂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张朝平介绍说,最开始只养了50多桶,后来是100桶,今年已经发展到120桶了。
纯净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蜜源植物,使得张朝平家产出的蜂蜜香味独特,品质纯正,深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市场上卖120块钱一斤,120桶每年可以卖十五六万块钱。”张朝平说。
山高路远,林陡坡急,一度制约了柳林乡经济社会发展。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们利用林下空间,发展蜂蜜、中药材等产业,找到了群众致富新路子。
柳林乡政府干部金朝勇介绍称,目前柳林乡林下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主要在林下中药材种植和林下养殖方面带动老百姓致富。每年林下中药材种植4000亩左右,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林下蜂蜜养殖每年5000余桶,产值1000余万元,有力地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同样,地处竹山县北部的双台乡,是我县林业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全乡共有林业面积53万亩。近年来,双台乡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距离县城70公里的双台乡银洞村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极高。近年来,双台乡利用广阔的林下空间,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爬上山坡,穿越密林,银洞村村书记涂慧林带记者来到村里的黄柏育苗基地,只见一株株幼苗长势喜人。
“我们这儿地理位置比较高、比较适合中药材生长,我种植的这块基地,大概有几万黄柏苗子,明年春天就可以移栽。”涂慧林说。
在银洞村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大面积的林地都被有效利用起来,种植天麻、黄柏等中药材。
涂慧林介绍说,该基地去年收获约有两千多斤天麻,今年虽然没到成熟的季节,但光看长势就知道也会有好收成。“通过实验,我发现天麻在我们这高山还是比较适合种植,因为海拔、气温等各方面都还适合。”
银洞村采取大户带动的模式发展林下中药材,让全体村民都在产业发展中受益。村民谢一霞常年在家务农,在村里发展中药材产业后,她主动联系到基地里干零活,不仅照顾了一家老小,也在农闲时获得了一份可观的收入。
“我们有时间了都来跟他种药材,收的时候来收一下,每年还能挣个一两万块钱。”谢一霞说。
双台乡乡长李刚平称,经过近几年努力,该乡发展了天麻、魔芋、芍药等林下经济1000余亩,在品种选育、土地流转、电商消费上支持大户种植,通过大户种植带动了周边群众的致富增收,为乡域经济注入了新动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竹山县在 “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中,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底层逻辑,近几年林业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势头强劲。在九华山林场和天堂林场的莽莽林海之下,一垄垄淫羊藿、黄精等中药材随风摇曳,静待金秋的收获。淫羊藿又名仙灵脾,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
“今年产量一亩1000多斤,明年会增长到一亩2000多斤。我们现在种的有50亩的面积,一年大概收益四五十万元吧。”九华山林场副场长朱志灯说。
林下经济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是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对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两山”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竹山山多林广,有良好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产品采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18.9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6%,林下经济年综合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县林业局党组副书记王华称,林下经济大有可为,下一步,将进一步编制好林下经济专项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一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向“林”发力,借“绿”生金,突破性发展林下经济,赋能竹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