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热线:0719-4225441
Email:80985325@qq.com
发刊日期:2024-06-05
返回
“新”农人带旺新农村

初夏时节,春茶采摘进入尾声,茶农也难得闲了下来,在溢水镇何家湾村茶叶示范基地里,90后“新农人”——竹山县宜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志成却一刻也不敢闲着,育苗大棚里,刚刚扦插的茶叶幼苗正进入了生长关键期,黄志成就像保育员一样,悉心照料着这批幼苗。

记者跟随黄志成走进大棚,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黄志成说,为了茶苗存活,大棚温度必须保持在35度以上,湿度保持在70%左右,他每天必须在大棚呆上好几个小时。

“开始是当一份工作来做,后来看到很多人愿意来做这件事,渐渐地这就不止是一份职业了,变成了一份事业。”黄志成告诉记者。

当一片叶子长成一棵茶树,是对黄志成潜心茶苗茶种繁育最好的犒赏。走进宜品茶叶基地就像进入了一座茶树“大观园”,除了常见的绿茶还有白茶、黄茶、紫茶等新奇的茶树品种,生长繁茂、芽壮叶肥。今年春天,经过6年多的驯化,基地试种的“中黄1号”已完全适应了竹山的气候、土壤等生长条件,即将投入无性系繁殖和大面积推广。

“现在这个品种已经被驯化成功了,马上可以进行第三轮采摘了,这个品种明年就可以大规模推广。”黄志成欣喜地说。

作为年轻一代的“新农人”,黄志成深知开展种苗繁育和优质茶树适应性驯化,对保障全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降低茶农种植风险,增加茶园单产收益的重要性。多年来,他养成了白天“土里倒腾”、晚上“书里修炼”的习惯,通过科技赋能,基地相继成为国家、省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不仅每年能出圃2000万株优质茶苗,还担负有智慧茶园、水肥一体技术、生物虫草防治等新技术应用的实验任务,持续为竹山茶产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黄志成说,基地目前已引进、培育、驯化36个茶树品种,其中鄂茶1号、鄂茶10号,已经大面积推广种植,农户产出效益明显提升,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信心也十足。

如果说,潜心茶叶种苗繁育技术攻关的黄志成是竹山“茶痴”,那么致力于把秦巴山区优质菜籽油推向广阔市场的楼汉华就是“油霸”。

眼下,我县十余万亩的油菜进入了丰收的季节,湖北巴山食品公司“80后”负责人楼汉华又到了最忙碌的时候,设备检修、生产组织、产品推介、客户接待等事宜,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巴山食品是楼汉华大学毕业后创立的一家油料生产农业企业,经过14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企业展厅,记者看到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各类产品琳琅满目,因为采用传统物理压榨工艺和现代精炼技术,楼汉华对自家的产品质量非常自信,“我们采用的是传统工艺,就是炒香了之后再压榨,保留了菜籽原有的风味。”

好产品赢得好销路,记者在企业灌装和包装车间看到,金黄清澈的菜籽油源源不断地分装进油壶,再经过打标、封口、装箱,很快就能发往全国各地。楼汉华告诉记者,正在包装的这款产品是公司“6·18”电商促销的主打产品,目前已经销售了30000单,自5月25日到现在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70万元。

企业产销两旺的背后,牵动着数十万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我县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8万亩以上,不仅装点了美丽乡村,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楼汉华说,14年来,公司扎根竹山、扎根农业,与农民的情感越来越深,也愈发觉得责任更重,后续公司将围绕油料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持续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

好酒不怕巷子深。今年的首批菜籽油即将上市,为抢抓端午节和“6·18”网购节的消费旺季,助农带货的电商达人潘苇慕名前来,与巴山食品公司洽谈合作。

潘苇和妻子代晓涵都是土生土长的“农二代”,大学毕业后,两位年轻人回到竹山,致力电商网络销售,推介家乡农特产品。夫妻俩每天找素材、写文案、拍视频、发作品,很快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积累了大量粉丝。在此基础上,他们在电子商城开起店铺,让家乡的茶叶、腊肉、竹笋等农特产品走上了广阔的市场,近两年网络的销售额年均达500万元以上。

“我们竹山的物产非常丰富,武当山茶、竹笋、腊肉、蜂蜜这些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上销售出去,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潘苇说。

随着事业的做大做强,潘苇更看重的是直播带货发挥的社会效益,目前他已与300余农户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农户的土豆、豆干、干菜等农副产品不愁销路。

今年潘苇还牵头成立了竹山直播助农带货团,定期开展电商知识培训,手把手教大家视频拍摄、网络圈粉、直播带货等技巧。

“以前刷短视频都是娱乐消遣,通过在直播带货团的学习,我也学到了一些带货知识,还帮村民卖了一些土特产,我感觉很有成就感!”竹山直播助农带货团学员王丽高兴地说。

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乡村振兴路上,像黄志成、楼汉华、潘苇一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跨界来到农村,成为竹山新一代的“新农人”,他们活跃在种养殖的基地里、农产品加工的车间里,市场销售的第一线,他们的出现,让农村有了新气象,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党时轩 但兴竹 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