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热线:0719-4225441
Email:80985325@qq.com
发刊日期:2024-01-12
返回
腊味飘香堵河源

  柳林乡地处秦巴腹地,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境,境内河湖纵横、山林密布,既是天然氧吧,更是生态宝库。良好的自然生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柳林腊肉、柳林核桃、柳林洋芋、柳林笋干等丰富且极具地域风味的农特、林特产品。

  寒冬烟火味,腊肉飘香时。又到了熏制腊肉的时节,柳林乡洪坪村的家家户户都忙碌了起来。村民丁论喜家早早地就宰杀了年猪,经过一段时间的熏制,一串串色泽深沉、油光泛亮的腊肉,密密麻麻挂在火塘上,散发着浓郁的烟火味。

  “因为我们这里山高路远,吃鲜肉不方便,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养殖的猪,自己屠宰,保障一年的生活。”村民丁论喜说。

  同丁论喜家一样,受区位、交通等因素影响,柳林的土特产不同程度存在“散、小、弱”的情况,怎样把家乡的美味变成群众致富增收的产业,村党支部书记肖连军也很苦恼。

  据肖连军介绍,柳林人自古以来都有养土猪的习惯,自己熏制的腊肉,自产自销,零星的销售,对农户没有带来更好的效益。

  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柳林乡积极谋划产业布局,通过养殖土猪加熏制腊肉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农特产品加工。2023年底,返乡创业能人李明勇创办了柳林农臻农特产品加工厂,为村民们自产自销的养殖业带来了新生机。

  邓继财是洪坪村的养猪大户,依托房前屋后丰富的林草资源,一直坚持生态养殖。

  “我们的猪主要是喂青草、洋芋、红薯、包谷,比猪场的猪要稍微贵一点儿,代价也高一点儿。”邓继财说。

  原生态的土猪肉是柳林农臻加工厂的首选食材,邓继财今年养的40头土猪,也早早地就被李明勇“包圆”订购。

  为保证原材料够“土”保“真”,每次屠宰时,李明勇都要全程监督,并当场结清肉款。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兜底,邓继财发展养殖的信心更足了。

  “我今年养了40多头猪,全部被李老板收购了,每斤比市场价还高三块多,明年我还想再扩大一点。”邓继财说。

  告别农家火塘上的“烟熏火燎”,丰盈肥美的土猪肉走进了现代化生产车间。在柳林农臻的生产车间,新鲜宰杀的土猪肉被工人们细致分割,再经过轻柔的“盐浴按摩”后,一块块浸透盐香的土猪肉被分类装箱入库腌制。

  李明勇介绍,公司的加工厂车间严格按照食品级标准设计建设,产品加工全程透明化、可视化,企业聘用的工人都具有几十年腌制腊肉的柳林老乡,并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

  “我们有十几个人在这里上班,都是本地人,把我们的手艺都发挥出来了,还能挣几千块钱。”员工石生美说。

  既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也为了标准化生产的柳林腊肉不失“土”味,李明勇动了不少小心思。在他的带动下,父亲龚世喜成了公司的“技术总监”。

  在父亲的支持下,李明勇的加工厂既根植传统又融古出新。记者看到,工厂设有标准化的分割车间、腌制车间、熏烤车间、冷冻间、包装车间、检验室等。在最关键的熏制环节,除了坚持用柏木,还加入了果木、中药材等香薰料,并通过仪器对温度、湿度等指标进行全程检测。

  科技手段的应用给了李明勇更多的信心,而职能部门的悉心指导,更为柳林腊肉走向市场提供了保障。

  柳林乡市场监管所负责人王正雄介绍,所有的猪肉必须有检疫合格证明,严把生产加工的质量关和出厂检验关,确保每一块腊肉安全地流向餐桌,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市场销路是产品的生命线。为帮助柳林腊肉走向市场,柳林乡建设了集物流、集配、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在展示中心,记者看到,柳林农臻加工的首批腊肉也“新鲜”上市,与洋芋干、土蜂蜜等土特产一样换上“新装”搬上货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购买。

  “我是来自广东的,以前都没见过这种特色的腊肉,第一次品尝就觉得风味很特别,包装也挺好,过年送亲戚朋友很有面子。”游客王萍说。

  好酒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飞来。首批土特产上市即热销,给了李明勇更大的信心。

  据李明勇介绍,下一步他计划在竹山县城开一个门店和网络平台销售,让更多人尝到柳林腊肉的美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柳林乡立足本地自然生态优势,抓“特色”壮“产业”,发展山区特色种养殖业,提升产业链的组织化水平,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近年来,我们锚定“生态立乡、产业富民”定位不动摇,大力培植壮大“一主四副”产业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能人带动、种养结合、以产兴业的发展模式,持续擦亮柳林腊肉、柳林蜂蜜、柳林土豆等特色产业品牌。下一步,我乡将继续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把农产品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柳林乡党委书记舒处山说。(党时轩 章  鹏 但兴竹)

腊味4.jpg

腊味3.jpg

腊味2.jpg

腊味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