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于我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的工龄满了30年,离退休的日子也更近了。每每趁着夜色在河堤散步的时候,感受着小城的可喜变化,总会激发起我内心深处无尽的力量,对小城的爱也就愈加深沉了。
1994年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基层财政工作人员,从乡镇预算会计到局机关农税征管会计、教科文经费管理会计、再到股室负责人,我与财政同行,财政伴我成长。“调资”“农业税”“惠农补贴”“精准扶贫”……一路见证和记录着我的生活和工作,也承载着广袤乡村的巨大变化和高速发展。
九十年代,我的月工资是180元,1998年月工资360元,30年后的今天,我的月工资更是翻了好几倍。在个人收入急速增长的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让我倍感欣慰,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记得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听到的第一个专业名词就是“农业税”。我和同事一起走村串户收取农业税,记忆里农民交不起税是常态。2006年,农业税被取消,全县农民人均负担下降170余元,广大农民欢呼雀跃、额手称庆。
从2009年起,一个新的词语就常常挂在广大农民朋友的嘴边:粮食直补。随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城乡居民进行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柴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力补贴等各项补贴纷至沓来。随之而来的是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称呼的改变,由当初的“农税征管员”改名为“财政专管员”。更改的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工作职责的巨大转变,由收粮收款到补贴发放,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国家发展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精准扶贫”成为热议的关键词。历经10载,它让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身在局中,切身感受到“精准”的力量:我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常态化推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4.7万户14.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
30年来回顾走过的路和县乡财政发展历程,我不禁慨叹,今天的庸城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也凝聚着我们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的辛勤与汗水。
今天,我们目之所及,看到的是家家高楼、户户祥和,人人精神、个个安康,柏油路、淘宝村、广场舞、农家乐如火如荼,农民朋友安居乐业,和美乡村乡风文明。天蓝、水碧、路畅、景美,家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城乡新画卷已徐徐展开。而所有这些变化也更让我感慨、感恩和遐想……
(作者单位: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