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热线:0719-4225441
Email:80985325@qq.com
发刊日期:2024-08-30
返回
“乡贤 +”赋能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文峰乡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建言献策、创新创造、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着力把乡贤资源打造成引领百姓发家致富、弘扬乡风文明。聚集正能量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条组织引领、乡贤发力、群众受益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近日,记者一行来到文峰乡,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发挥乡贤的作用,来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初秋时节,走进文峰乡皇城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种的都是柿子树,挂在枝头的柿子像金元宝一样,预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这几天是甜柿子管理的关键期,皇城村村支书刘先林正在柿子树基地与村民一道商议筹备今年柿子开园前准备工作。

刘先林早年在外务工,凭着敢拼敢闯的韧劲,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2018年,正逢皇城村党支部换届之际,刘先林作为返乡能人,被选任为皇城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从“刘老板”到“刘书记”这一新身份转变。

“以前带村上年轻劳力在外面务工,看到别的省市的村庄面貌,再对比我们村的面貌,心里落差很大,感慨万千。2018年,我就决定回来,为村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先林告诉记者。

文峰乡皇城村大多是山地,一直以来,群众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刘先林当上皇城村党支部书记后,如何带领村民发展致富产业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课题。刘先林通过召开群众会、院落会、入户走访等形式,确定了发展甜柿子产业,带领村民栽下“致富果”。

“2018年,确定发展甜柿子产业,全村种了500多亩。到2022年后,甜柿产业慢慢有了收益,平均每亩2000元左右。在我们的科学管理下,发展到去年,每亩增到3000元左右,户均增收六七千块钱。”刘先林回忆道。

自打柿子树栽入皇城土地的那一刻起,什么时候修枝、除草,什么时候施肥、防虫害、套袋,刘先林事无巨细。2023年,皇城村500亩甜柿子迎来丰收季,产量高达20万斤,带动100余户果农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村民们不仅尝到了产业的甜头,生活也更有了奔头。

今年8月,皇城村以“万柿如意”为主题,成功打造竹山首个以柿子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不仅美化了乡村建设,也极大促进了当地甜柿产业发展、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现在老了,出不了远门了,在家门口种柿子,一年还能挣几千块钱。”文峰乡皇城村村民高明金高兴地说。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峰乡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乡贤人士,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身份来助推乡风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峰乡农村福利院依山傍水、环境优雅。走进福利院,地里蔬菜香,圈内猪儿壮,食堂、浴室、健身活动场所等一应俱全,老人们或在广场上漫步;或在轮椅上静坐;或在健身器材锻炼,整个院落俨然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万日伦在与老人们的亲密接触中,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今年60岁的万日伦退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退休后的他选择留在了福利院继续工作,对待院民依然如亲人一般。

万日伦是土生土长的文峰乡人,2013年该乡筹建农村福利院时,担任乡民政办主任的万日伦主动请缨来到了福利院工作。10多年来,他视福利院老人如父母,把最贴心的服务留给了他们。

“我们有啥毛病了,跟工作人员或者院长一说,院长就连忙给我们拿药,对我们真的是没话说,生活上衣食无忧。”文峰乡农村福利院院民余明山说。

福利院居住着近百名老人,平均年龄70岁,大多是有不同程度的智障、聋哑和残疾,对待这些弱势群体,万日伦心怀一份爱心,用心照料每一位院民。作为一名退休干部,他退休不退岗,坚守以院为家,视院民为亲人,用一颗纯朴的爱心,一份默默地坚守,呵护着福利院老人。

万日伦的一言一行也让文峰乡组织、统战委员李福民看在眼里、敬在心里,“退休后还放心不下老人,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心用情当好老人的保姆,万日伦同志的事迹,在全乡营造了孝老敬亲的良好风尚。”

发挥乡贤智慧充实了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峰乡也充分调动乡贤能人的积极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发展在哪里,乡贤智慧就在哪里凝聚。在文峰乡塘湾村,农之谷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瑞光,正带领村民在食用菌大棚里上架菌棒。

唐瑞光是一位普通农民,但他身上却有许多正能量的标签:科技达人、致富能手。

2018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期,唐瑞光就想利用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既能发家致富,又能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说干就干,唐瑞光在塘湾村成立了竹山县农之谷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致富。如今,村周边因为家庭不能外出务工的乡亲们不仅在家门口找到了适宜的工作,还得到了“薪水”。

“我一年能在大棚干200多天,能挣3万多块钱。”塘湾村村民刘存娥告诉记者。

“自从有了这个合作社,我就一直在这干,屋里还养了几头猪,不仅能照顾一屋老小,一年还能挣几万块钱。”塘湾村村民吴永焕说。

唐瑞光也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今年又扩大了食用菌种植规模,有16万棒左右,收入大概在150万。

像刘光林、万日伦、唐瑞光一样,2022年以来,文峰乡有100余名乡贤人士回乡领办产业,助力村级发展,让农村治理处处有“乡音”,文明传承时时有“回音”,项目回归频频传“佳音”,唱响了乡村振兴“好声音”。

文峰乡组织、统战委员李福民表示,该乡将继续在寻贤、聚贤、用贤、尊贤上发力,做好乡贤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文章,助力文峰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