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一场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盛会——2025年十堰市金融助力湖北支点建设“竹山行”暨政银企保对接活动拉开帷幕。这场被当地称为“金融及时雨”的活动,不仅为竹山县域经济注入澎湃动能,更揭示了中部县域经济突围的新路径。
金融“组团式输血”,县域经济有了“硬核支撑”。活动现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十堰监管分局与竹山县签订《强化央地协同合作备忘录》,释放出金融政策与地方战略深度绑定的强烈信号。十堰市13家银行、4家保险机构与地方政府签约,9家市县金融机构与兴竹国投集团锁定2025年重大项目合作,9家本地银行与25家企业达成贷款协议。这一系列动作形成“政策引导+机构联动+项目直达”的立体化金融支持体系。以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表态优先支持重点项目,意味着竹山的交通基建、生态治理等领域将获得长期低成本资金护航,而民营企业则通过银企直通机制破解“融资难”痛点。这种“既输血又造血”的模式,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金融工具箱。
进一步思考,这实际上是“一都四地”背后的新质生产力突围战。活动现场透露的“十五五”重大项目库规划,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正在将竹山的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使命之下,竹山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证明:当金融机构从“旁观者”变为“合伙人”,当生态资源通过金融工具完成价值重估,县域经济便跳出了传统路径依赖,打开了“换道超车”的空间。这场“竹山行”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活水,更是一场关于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维革命——它提示我们: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谁先完成金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适配,谁就能掌握县域经济突围的主动权。
(文章转自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