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8日,随着屈某与张某在《人民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字,昔日怒目相向的当事人,如今共执铁锹为新绿培土,这场因1850元工程款引发的6年邻里纠纷,通过文峰司法所的创新调解,最终以“生态抵偿”的独特方式圆满化解。
2019年,文峰乡付家坪村屈某承包建筑工程时雇佣张某操作挖掘机。因施工面积计量差异,双方产生分歧:屈某坚持按验收面积结算,认为多支付了1850元工钱;张某则主张以实际施工量为准,不予退回。6年间,从红脸争执到形同陌路,村委会多次调解均告失败。这笔“小钱”不仅影响邻里和谐,更成为乡村治理的“老大难”。
今年年初,文峰司法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由专职调解员、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构成的专项调解组。三度踏访中,调解组捕捉到关键矛盾:屈某坚持“契约精神不可违”,张某疾呼“汗水价值须尊重”。交心谈心中,调解组了解到,屈某屋后荒山水土流失严重,他有意植树。敏锐捕捉到双方症结和这个关键突破点后,调解组提出“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感情账、生态账”的调解思路。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调解组带领双方,实地查看屈某屋后因水土流失裸露的山坡。“这片荒地要是种上树,既保水土又能成材,抵工钱岂不两全?”调解员顺势提出“生态补偿”方案,令当事人眼前一亮。经过测算,张某表示在屈某屋后种植50棵树,以劳务价值折抵争议款项。至此,6年纠纷得以巧妙化解。 (杨冠勇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