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继华
2024年盛夏,一份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检测报告,让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竹山县再次站上行业风口——竹山硒茶中检测出每百克高达297.77微克的天然有机硒元素,刷新了国内富硒茶品质新高度。
当茶遇上硒,便奏响新时代富民强县交响曲。
天赋硒土孕灵芽
我县地处秦巴山腹地、武当山南麓。这里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还拥有35.87mg/kg的富硒土壤带,硒含量远超国家富硒土壤标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全球稀有的茶叶黄金产区:年均气温15.6℃的温润气候,905毫米的充沛降水,900米至1200米的海拔梯度,为茶树生长构筑起天然屏障。
“我们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流淌着硒元素的密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兴恕指着土壤检测图谱介绍,竹坪、得胜、宝丰等核心产茶区的土壤中硒平均含量高达1.09mg/kg,土壤硒均值达0.91mg/kg,是鄂西北最大的天然富硒带。这种珍稀元素与茶叶内含物质的完美融合,孕育出“形美、香高、味醇、富硒”的独特品质,让竹山茶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贡茶。
科技解码硒密码
2024年6月,我县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启动“富硒茶健康效应研究”重大课题。通过对37个茶样的深度检测,科学家揭开了竹山硒茶的健康密码:绿茶硒含量高达297.77μg/100g,红茶亦达81μ g/kg,均超国家富硒茶标准3倍以上。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天然有机硒与茶多酚、氨基酸等活性成分产生协同效应,形成独特的健康矩阵。
“竹山硒茶堪称液体黄金。”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专家肖文军教授在成果发布会上表示,竹山硒茶在延缓衰老、调节代谢、改善免疫、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均具有卓越的健康功能,是一种优于国内同类中小叶种茶产品的养生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竹山硒茶分析评估成果各项指标让人惊喜,硒茶多酚、儿茶素等有益微量元素含量属业界翘楚,相信有了‘富硒’指标加持,竹山茶叶产业跨越式转型发展将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说。
匠心锻造硒产业
阳春三月,漫步城关镇刘家山村茶园,山间薄雾如纱,露珠凝结在嫩芽尖上,茶农们遵循古法采摘,只取一芽一叶的精华。
在山下的竹山茶业集团公司智能化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将富硒鲜叶转化为一款茶和酒完美结合的新式茶饮——竹山茶啤。
竹茶集团总经理沈义锋介绍,该产品是萧氏集团策划研发的一款新产品,通过科技攻关,运用低温原叶萃取技术,将竹山硒茶的色、香、味融入啤酒之中,形成酒香、麦香、茶香等相互交融的绿茶啤酒。“每1000毫升的‘茶啤’含4克竹山硒茶。”沈义锋说,这款融合了竹山县半高山明前鲜嫩茶芽与啤酒工艺的茶啤,一经推出就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全县形成“链主企业+领军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产业矩阵,建成225家标准化加工车间,开发出富硒绿茶、红茶、黑茶等8大系列36个品类,其硒茶产品远销俄罗斯、泰国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4年出口茶叶486吨,创汇2.7亿元。
数字见证着产业腾飞:30万亩生态茶园覆盖16个乡镇,年产硒茶2万吨,综合产值达70亿元。更可喜的是,4.5万农户通过“硒茶经济”实现增收,户均年收入达3.2万元,69149名脱贫群众端稳了“硒饭碗”。
三产融合硒经济
清明节前,位于上庸镇大泉山村的大泉山茶旅融合示范区内,游客正在体验硒茶采摘。这里创新打造的“硒茶庄园”模式,将茶园变公园、茶厂变体验馆,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县茶产业办公室主任王兴明算着增收账:“每斤富硒茶均价较普通茶高10%,茶旅融合使亩均综合效益达7000元。”
“往年春茶开采时,眼瞅着嫩芽抽条却采不完,急得嘴上起燎泡。”大泉山村主任方丽说起茶企“用工荒”仍心有余悸。这一困扰茶企多年的难题,在茶旅融合发展中找到了破解之道。
去年,我县在大泉山茶园举办了茶旅系列活动,吸引县内外新闻媒体和网红持续推介大泉山生态茶园。这一活动不仅带动春茶预售量同比增长20%,更让邻县和周边乡镇的闲置劳动力看到务工机遇。今年开园首周,来自邻县及本地的80多名采茶工主动对接茶园,有效缓解了用工缺口。
放眼未来,我县正擘画“中国硒茶之都”蓝图,以硬核产业实力构筑发展新坐标。在这片流淌着硒脉的热土上,一片金叶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