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矿”到“护绿”,我县香水洞建筑石料用板岩矿区找到了新解法。这座相当于26个标准足球场大的矿山,自2023年起用精细化开发和生态修复两手抓的模式,把“石头山”变成了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案例。
这座低山型矿区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年产量可达150万吨优质板岩,为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窗口。最新勘查数据显示,矿区板岩资源量高达1360万吨,其中,控制资源量占比超过94%,资源保障能力十分强劲。然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的竹山,如何在开采过程中,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成为一大挑战。
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大队工程师、竹山县资规局副局长(挂职)田丰介绍,要平衡好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这个复杂的课题,要从源头预防。在矿权设置时,要科学规划,严格准入,避开生态红线;即便在非负面清单区域,也要做好环境资源潜力的评估和承载力研究,还要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融合。
2022年,湖北省地质局推行“地质+”,选派骨干技术力量到各市县支持地质勘探、矿政管理和地灾防治等工作,并提出组织融入、服务融合、资源融通的“地质三融”模式。“为深化地质服务,我们要长期驻站,冶金大队纳入县局一体化考核、办公,还要把地质工程师、储量评价专家及应急专家纳入县级人才库,服务县局建设。”田丰说。
我县现已形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长效机制,近五年就完成生态修复工程23项。2024年,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生态修复资金,计划未来几年完成50处历史矿山生态修复,使矿区复绿率达85%以上。通过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大队和当地政府的通力合作,我县矿产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了40%,矿业权审批时限压缩了60%,安全生产事故率下降了70%,谱写了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随着2025年矿山闭坑计划的启动,这片土地将实现从“矿山锈带”到“生态绿廊”的华丽转身。(余明明 夏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