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清晰得如同昨日刚刚发生。时光追溯到我在官渡镇原阳坡村代理村主任的300多个日日夜夜,于我而言,便是这样一段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永恒记忆。
1999年招录为官渡镇首批村官的我,于2000年5月,被组织安排到条件艰苦的原阳坡村(现蒲溪村)代理村主任。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怎样一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旅程。
初到四方寨脚下的原阳坡村,眼前的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穷乡僻壤”的含义。这里不通水电,村子里的矛盾就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为了深入了解村情,我挨家挨户走访,每到一户,村民们的眼神里都充满不信任或瞧不起,但我没有气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并记录下每一个问题。
有一次,我去一位大爷家走访,大爷起初对我态度冷淡,我便主动帮他打扫院子,和他拉起了家常。慢慢地,大爷打开了话匣子,倾诉着这些年村子里的陈年往事,心中满是怨气。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改变的渴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村子做点实事的决心。走访结束后,我向领导汇报了村子的情况。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请求成立工作专班,到村开展财务清理。这项工作难度极大,账目不清,手续不全,常常为了核实一笔款项,要翻山越岭走好几个小时。经过数月奋战,终于把账目梳理清楚。经过商定,退还了老百姓的集资架电款,补缴了往年应缴的税款,实行多退少补,当我们把钱一分不少地交到他们手中时,他们眼中的怀疑渐渐被信任所取代。
理清了财务问题,接下来就是通电。因原阳坡村是无电村,按政策不能纳入国家农电网改造范围,我赶紧与村干部商定,先临时接通几户照明,以便争取改造政策。于是,我们迅速组织该村与邻村居住相邻的7户村民,凑钱购买柳林乡农电网改造换下来的旧电线,用简易木杆架通了照明线路。通电的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那一刻,我知道,这不仅仅是灯光的亮起,更是希望的燃起,是村子走向改变的开端。为了让全村纳入农电网改造范围,我争取政策。有一次,我为了赶镇上的专题会,天还没亮就从村子出发,步行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才能赶到主公路候车,鞋子都磨破了。经过多次不懈的努力,该村被纳入了改造范围。在开展线路测量时,新的难题又来了,我所负责的四组山大路远,运输电线杆成了大问题。经过商议,我们只有从县城用车把水泥杆运到与阳坡村地界相邻的竹溪县瓦桑乡鼓风岭村,再用人工抬到阳坡村划定的杆窝处。
抬杆的日子充满艰辛。我所负责的四组只有7户老弱病残的居民在家,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抬杆队伍。每天凌晨5点,我们就出发,山路狭窄陡峭,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大家喊着口号,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中午,我们就坐在路边,啃几口自带的馒头,就着冰冷的山泉水咽下,稍作休息后又继续抬杆,一天勉强抬回一根杆子。2001年6月,全村终于全部用上了照明电。那一刻,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
2001年我调离开了该村,离开的那天,一位大爷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娃啊,你是我们村子的大恩人,以后有空一定要常回来看看。”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年的酸甜苦辣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我的工作和生活便充满了前行的力量,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艰巨的任务都能完成。
(华元勇 作者单位:竹山县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