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热线:0719-4225441
Email:80985325@qq.com
发刊日期:2025-06-18
返回
艾香寄情思

□ 范本庆

  五月初五过端午,割艾蒿、插艾蒿……孩提时代的场景,如同一幅幅画卷,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每年端午节,父亲总是早早起床,磨好镰刀便出门割艾蒿。不一会儿,他就抱着一大捆沾着露水、湿漉漉且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艾蒿归来。母亲赶忙将艾蒿收拾干净,整齐地插在大门两边和门头上。待这一切忙完,太阳才探出头来。

  我家住在竹山北部一个偏僻山村,这里端午节没有划龙舟之类的热闹活动,家家户户会在这一天割艾蒿、插艾蒿。端午节割的是一种名为端午艾的野生艾蒿,它生长在低山的沟边和地头。端午艾与水艾蒿模样相近,不仔细辨认很难区分。

  记得有一年端午,我误割了一抱水艾蒿回来,父母并未责怪我。为了让我能让我分辨清楚,父亲专门领我去割真正的端午艾。经过对比辨认,我才知道端午艾与水艾蒿在叶、枝、秆以及气味上都存在差异。从此,我才真正认识了端午艾。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有了更多了解。原来,插端午艾是为了纪念和缅怀爱国诗人屈原,还具有驱邪避疫、抗蚊虫的功效。

  端午节过后,母亲会把晾干的艾蒿叶摘下,把艾蒿秆捆好,像宝贝一样保存起来。因为端午艾的叶子是一种草药,用艾叶泡水,可增强食欲,缓解消化不良;用艾叶煮水洗澡或泡脚,能驱风湿、祛寒气、活络筋骨。夏天,点燃艾蒿秆还能驱蚊虫、助人安眠。

  自从认识了端午艾,每年端午节我总是主动去割艾,这渐渐成了我的爱好和习惯。寻到长势好的端午艾,我就会多割一些,给左邻右舍也送一些。记得我家刚从山里搬到集镇那年,端午节大清早,我跑了几里路到外村才寻到端午艾,割了一大捆回来。送给隔壁刘奶奶时,她惊喜得像捡了宝贝,连声道谢。

  不同地方过端午的习俗或许不同,但人们缅怀和纪念屈原的心意却是相同的。在我看来,端午节是一个与诗歌、诗人紧密相连的节日。历代文人到了端午节,都会写诗作赋来缅怀屈原。

  唐代诗僧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屈原这位忠直之士的悲悯与同情。宋代诗人赵善括读了屈原的《离骚》后颇有感触,作《乙酉端午联句》:“离骚读罢意沉沉,痛饮狂歌作楚吟。鱼腹有灵应瞑目,后来犹自有孙心。”这些诗人以及后来的文人墨客,用诗作纪念屈原,与民间人们插挂端午艾纪念屈原一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的这两句经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屈原壮丽辉煌的诗篇和爱国忧民的情怀,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历经千年时光,催生了端午这一富有诗意和情怀的传统节日,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端午又至,艾叶飘香,远离家乡的我,遗憾与失落悄然袭上心头。端午节与端午艾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少了它们,便多了一份别样的乡愁。

          (作者系竹山县楼台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