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傍晚漫步在西安友谊路,两侧粗壮的法国梧桐抖落着水珠,光影透过枝叶间隙在地面织出斑驳的网。我踩着湿润的落叶前行,忽然闻到一缕似曾相识的泥土清香,思绪便顺着这缕香,飘向了三百公里外的秦巴深处——那个藏在群山褶皱里的故乡竹山。2007年初到西安时,我总以为异乡的霓虹会冲淡对故土的眷恋,却未曾想到,当2025年春天乘高速穿越秦岭,再次踏上竹山土地时,竟会在新旧交织的光影中,遇见一个既藏着岁月沉淀、又焕发着蓬勃生机的新城。
西关街的晨雾还未散尽,我便循着记忆中的方向走去,远远望见明代成化年间的南门城楼,在晨光中舒展着古朴的飞檐。曾经斑驳的城门洞已被修缮一新,城墙上的砖石虽已换上新颜,却刻意保留了几处历史的痕迹。穿过城门,一条名为“竹山记忆”的老街在雾霭中蜿蜒展开。
老街两侧,曾经的土墙民居已变身为仿古形制的建筑。街角的老店还在,只是门前的青石板换成了带有防滑纹路的新材料,屋檐下新挂的灯笼与旧招牌相映成趣。穿街而过的老人告诉我,这条曾被称为“龙须沟”的后街,如今成了串联历史与现实的纽带,百余幅老照片静静诉说着小城从夯土城墙到现代街巷的蜕变。
暮色降临时,堵河畔的桃花源街区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依河而建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轮廓。巨大的桃花树上,枝头的LED灯如繁星闪烁,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颤动,仿佛误入了陶渊明笔下的幻境。
登上临河的观景台,只见游船载着游客缓缓驶过,霓虹倒映在水面,与天上的星光、岸边的灯火共同织就一幅流动的画卷。曾经寂静的河岸,如今成了人潮涌动的打卡地,而堵河的涛声,也仿佛化作了一首赞美新城的欢歌。
漫步在城区河道边,堵河清澈见底,河床上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成群的白鹭、鸳鸯在湿地公园的芦苇荡中嬉戏,激起一圈圈涟漪。沿河而建的亲水平台与观景栈道,既方便市民散步休憩,又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生态风景线。
潘口水电站附近,曾经裸露的山体披上了层层绿装;霍河水库更名“女娲天池”,在阳光下泛着蓝宝石般的光泽。沿库而建的水利风景区里,梅花谷的腊梅与圣水湖的波光相映成趣,游客们乘坐观光车穿行其间,感受着绿水青山的馈赠。
离开竹山那日,我再次来到南门洞,在登爽亭上放眼望去,既有古老的城楼,也有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楼。这座城的变化,不是对过去的颠覆,而是既保留着源头的清澈,又汇聚了新的活力。
当汽车再次穿越秦岭的隧道群时,我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山峦,心中满是感慨。那个记忆中带着些许沧桑的小城,如今已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生。南门洞的厚重、老街的温情、桃花源的梦幻、河道的灵秀,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故城新章。(王安初 作者系竹山籍人士,现定居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