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热线:0719-4225441
Email:80985325@qq.com
发刊日期:2025-07-25
返回
老家的故事

每当安雯演唱的那首《黄土高坡》在耳边回响,我的思绪就会回到魂牵梦绕的老家。她隐匿在一个边远的角落,与竹溪县兵营镇银杏村隔山相望。从官渡镇三吉垭村到如今的三吉村,承载着无数的变迁与情感,如同岁月窖藏的美酒,在记忆深处愈发醇香。

这片土地啊,就像一位宽厚仁慈的母亲。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植被、富饶的山场,给予万物栖息与成长的依托。不仅有1000亩的林家山林场,松涛阵阵;更有1500亩烤烟基地,绵延30年种植历史,靠着这连片的烟田,25户烟农有了稳定的收入,踏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我与烤烟的情缘,宛如一部饱含酸甜苦辣的成长史,苦涩绵长。那是1996年,全县开始大规模发展烤烟产业,镇上干部满怀热忱,挨家挨户动员做群众思想工作,宣讲烤烟产业的市场前景与政策扶持。我父亲作为村支书,则内心满是犹豫与不安,他深知,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干部,如果干部不带头种烟,村民们都不会种,既感到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重大,又担心烤烟产业失败。经过政府领导一次次诚恳地劝说,苦口婆心,软磨硬缠。最终,父亲怀着忐忑的心情,当年种下了5亩烤烟。

烤烟是个苦活儿,为了控制好烘烤温湿度,我每晚都像忠诚的守护者,守在炉门前,目光紧紧盯着温度计,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命运仿佛总爱捉弄人。可偏偏在那个暑夜,困意击垮了我,炉火灭了。天亮时,整炉烟叶焦黑如炭——在烤烟行话里叫“轰疱叶”,分文不值。父亲铁青着脸训斥我一顿,那年我们倒赔几千元,连本钱都折了进去。那一刻,我甚至怨恨起父亲的坚持。

但内心深处,父亲始终不甘放弃。第二年,我们继续种烟,代价是房前屋后的树被砍得精光。记得那年暑假,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邻村山顶砍柴。天没亮就出发,背着干粮和水壶,扛着斧头爬陡坡。我穿着打滑的球鞋,和弟弟扛细木头,走十分钟就得歇一杵。粗木头只能留给父亲,他总是一声不吭地扛着最重的。到了晚上,肩膀磨出血泡,疼得连母亲炖的猪蹄汤都喝不下。现在的烤烟设施和技术得到极大提升,改用煤烘烤,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全村每年实现烟叶产值800万元,烟农户均增收30万元,已成为全镇第二烤烟村,看着村里的烤烟产业蒸蒸日上,我心中满是欣慰。

岁月变迁,诸事易变,如今村上在翻上新建了18栋房屋80余户的易迁安置点。每到夜晚,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灯光璀璨的广场中央,打羽毛球和跳广场舞。平时哪家有了大事小情,村民们都会赶情送礼或帮忙捧场,逢年过节,相互拜年祝福,浓浓的年味和邻里情让人心生温暖。然而,坐落在半山腰的老家三间土房子就显得格外寂寞,传说前几年,因房子下面沉睡百年的龙王睡醒了,龙爪子动了一下,导致老屋垮塌了一间半,剩下的一间半孤独地守望着东方升起的太阳。每次看到它,我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酸涩。老家那栋老房子,承载着五十年的悠悠岁月。一砖一瓦,一棵树、一道沟岔儿,都是我儿时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在那里,有我追逐牛羊时的欢快足迹,有我打猪草时的辛勤汗水,有我砍柴禾、扳竹笋时的疲惫身影,有我种地锄草时的成长印记。那个年代,家里没有手机,村上只有一部程控座机安装在我们家,我放双休或寒暑假时,就代替父母成了喊话员。站在老家的山坡上,大声呼喊着:“杨礼成,快来接电话┄┄”,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要是对方没听到,其他人家听到了,便会帮忙喊上几句,直到喊答应为止。老家的邻居亲朋大多搬到外地居住了,只有一个表嫂还常和我父母视频通话、嘘寒问暖。

如今,站在易迁安置点的高处,俯视山下那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茶叶田,心中感慨万千。老家的变迁,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虽然没有“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村庄”等光鲜的桂冠,但这里有最质朴的乡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如今,我虽未在老家常住,但那份深深的乡愁,是对儿时纯真时光的眷恋,更是对老家这片土地深深的感恩与敬意。(华元勇 作者单位:竹山县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