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竹山,秋高气爽,山野菊黄,红枫染林,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当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不胫而走,庸城儿女无不拍手欢庆、奔走相告,感慨这三年创文路上的艰辛付出,为取得的成绩而骄傲,更为每个人成为文明之城的受益者而感动。
创文似春雨,文明如春笋。回顾我县文明城市创建的成绩,历经艰难困苦之后终获新生,犹如蚕蛹化蝶。看颜值,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菜市场、文明有序的行人、和谐宜居的城市让人拍手叫好;品生活,社会处处焕发勃勃生机,身处小城,让人如沐春光、倍感幸福。这是一座文明之城,我们是城中的幸福之人。
忆往昔,人民路拥堵、老旧小区污水横流、公共厕所又脏又臭、出门办事发烟为首、红白喜事大闹三宿……这些陋习和城市硬伤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拉低了我们的幸福感。
看今朝,斑马线上减速慢行、礼让行人成为习惯、背街小巷路灯通明、城乡公厕
卫生干净、红马甲、小红帽成为最靓街景,这些点滴的改变汇聚在一起,让这个城市有了温度和底蕴,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
感情和距离。
春播秋实,红利惠民。前段时间去姑姑家做客,在爬楼梯的过程中,我发现漆黑的楼梯道被粉刷一新,栏杆也换成了不锈钢,进门之后,我感叹姑姑家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姑姑笑容满面的说道:“前不久,创文包保单位对楼道进行美化,还对楼下的泥土地面进行了硬化,现在下雨天出门再也不担心一踩一脚污水,这都是享受了创文的红利。”回想以前,姑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的老旧住宅楼里,楼下场地还是泥土,污水沟还是露天的。自开展创文以来,解决了该片区的环境问题,让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记得今年5月份的一天早上,天空阴沉,下着小雨,我打着伞匆匆忙忙的赶去上班,在人民路北大街十字路口处,看见一位老太太提着菜缓慢地过马路,本想快步走上前去搀扶,但身后一对母女很快迎了上来,中年妇女搀扶老太太,学生帮忙提菜,走到马路中间时,红灯亮起,但过往车辆纷纷停车避让,也没有按喇叭催促,直到老人顺利通过。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些生活中细小的改变,得益于创文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文明城市何止是为争取一副牌匾或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为了让文明成为习惯,成为我们的道德准则。
劈波斩浪正当时,奋勇向前抢新机。2020年已接近尾声,3年创文攻坚战已取得初步战果,虽然庸城人民已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但这只是我们铸就文明之城、幸福之城的开始,是提升我们市民素质的开始,是提升我们城市魅力的开始,文明创建永无止境,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我们已扬帆起航。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9.1兆赫文艺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李相龙,中共党员,竹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内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