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农民吴玉禄:20年造出27个机器人
发布时间: 2007-03-2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甚至“算一道带小数点的乘法题,算完后都不知道小数点该搁哪儿”的农民,却在20年里自己研制出了27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吴玉禄把这些机器人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让它们都跟他姓“吴”,并且按照“吴老大、吴老二、吴老三”的顺序一一取了名字。吴玉禄的机器人每个都有个自己的“绝活”:“吴老大”会走正步,“吴老三”可以像蜘蛛侠一样攀岩,“吴老五”能给客人点烟、端茶倒水,“吴老七”是一个“八脚怪”可以在复杂路面上行走自如,“吴老八”能蹦能跳还能翻跟头……

农民吴玉禄:20年造出27个机器人

  “吴玉禄是我爹,我拉我爹去逛街,谢谢。”老吴研制的会拉洋车的吴老二十五边奔跑边这样介绍自己。
  机器人,在人们的概念中,总是与科幻故事里的外星人,或是高新技术的工业应用等相联系,且每次机器人的缔造者都绝非凡夫俗子,但这种常态有时也会出现例外,一个家住北京通州 县马务村的庄稼汉就打破了这种所谓的常态定律,机器人缔造者也破天荒地与农民身份画上等号。
  “假如教授说做机器人,可能别人会觉得很平常,但恰恰是我文盲吴老汉,别人不得不觉得新鲜。”现年46岁的吴玉禄这样告诉记者。最近他的第27个机器人诞生了,是个会抬腿边走路边扭腰的机器姑娘。老吴告诉记者,他陆续开始生产并销售自己的手工机器人。前不久,北京一个市民就花3万元买走了他最得意的会拉二胡会写字的机器人“超级吴老五”,而中科院也买走了会跳跃会翻跟头的机器人“吴老八”。
  二十年来,吴玉禄用他那双干农活的粗手创造了27个机器人。

土乡村出了个“文盲”工程师

  吴玉禄告诉记者,从出名以来,现在他每天都忙碌于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接收全国各地要求购买机器人的订单,并兼职多家公司的机械工程师。目前老吴就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当道具制作人,并受聘于几家外地公司担任高级技术经理。
  吴玉禄生活的马务村,位处北京东南郊,村子里平房错落、鸡犬相闻、麦田无际,生活状态与北方边远山村无异。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北京地图都难找到的地方,却出了一个被周围所有人当作另类分子的“文盲”工程师。
  村里无论老少都认识他,记者刚到村口一打听,便有村民热心地给带路。据说村里人都爱往他家跑,因为他家总有看不完的新鲜东西,聊不完的话题,用一位村姑的话说:“都爱看他捣鼓新玩意儿。”

心灵手巧赢得貌美妻子

  见到吴玉禄时,他比记者想象的更纯朴,老吴的妻子董淑艳总说他“土里土气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土的庄稼汉,却彻底地“征服”了当年貌美的妻子的芳心。
  董淑艳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吴玉禄苦苦追求自己的那段“激情岁月”。“1986年的一天,有个亲戚上门跟我父母说亲事,说是邻村有个小伙子,手挺巧的,人也老实,对我有意思。我当时就不乐意,我觉得不嫁则已,嫁就得是一白马王子。”董淑艳的家里有四个哥哥,从小就最受宠,心气一直挺高的。
  虽然董家觉得吴玉禄人老实,女儿过门不会受气,但女儿反对也没办法。就这样,好长一段时间董淑艳都不愿见他。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当年的夏天,“一日,我跟很多女友一块纳纱,天气太热了,只好停下到树下乘凉。那天他正好路过,老远就听到他二八单车上满车挂着的铃铛响声,村里人都知道,他很另类,连单车装饰的都跟别人不同。”董淑艳记得,“那天他老远见到我热得身上直冒汗,就一声不吭,头也不回地走了。过了大约两天,他又来了,车后面放着一个挺奇怪的东西。当时村里也没有什么电器,都没见过他做的东西,后来他说,那个叫电动蒲扇的东西是专门为我做的。”
  当时,董淑艳身边的女友都说,吴玉禄这么能干的人,可不能错过,也是那一次董淑艳开始改变对吴玉禄的看法。在随后的日子里,吴玉禄常为董家修电器、做点小东西。“我喜欢什么,他就给我做什么。”董淑艳说,正是这样,在家人的撮合下,他们结为了夫妻。
  可是,话音刚落,董淑艳却突然陷入了沉默,原来,结婚后,董淑艳十分不满丈夫每日玩世不恭的样子。“他像个孩子似的,大男人家里什么事都不管,每天都捣鼓那些破机器。”

惊险经历让妻子心惊肉跳

  当原本寄托着浪漫的机器变成丈夫每日生活的全部时,董淑艳开始抱怨了。她觉得家里一切大小事都得自己扛,甚至包括种地,这种苦累是自己当初所没有想到的,而自己的丈夫却每日沉迷于“不务正业”的爱好。她感到十分气愤。但真正让她厌恶,甚至想过离婚的是后来发生的几次惊险经历。
  那是十多年前老吴刚开始着手做机器人时,却发生了爆炸。当天,一个机器人快做完了,可是需要电池,于是,老吴就到常去的废品收购站找废旧电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是全是洋文,老吴连中国字都没认全,哪里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回家一充电,爆炸了,当即就把老吴炸得血肉模糊,后来才知道那是雷管,不是电池。邻居闻讯赶紧把他送医院,并通知了当天在外的妻子。
  “那次太惨了,当时我还穿一件秋衣外加一件毛衣,炸伤后毛衣、秋衣都跟血肉粘到一块,做手术时,医生为此折腾了好半天。”记者从吴玉禄的身上和手臂看到当年爆炸留下清晰的旧伤疤。
  “当时村里人告诉我,他住院了,可是到了病房,我转了几圈都没找到他。突然靠病房门口的那张床上有人喊了我一声,我这才知道,那人正是我丈夫。”看到像从战争前线下来的丈夫,董淑艳哭成了泪人。
  大大小小的事故总是伴随老吴发生,但住院那次是受伤最严重的,而另一次事故则是吴家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甚至改变了今天吴家人的生活方式。
  那是夏天麦收时节的一个晚上,老吴一家人出去了,调压器忘了关,到了夜里供电电压上去了,结果超高压引起了电器失火,家里东西全部烧光,为此他们还在邻居家借住了一个月。现在住的房子是新盖的,吴家为此还欠着亲戚的债。
  忍无可忍的妻子甚至跟老吴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我每天都在心惊肉跳”。这一次“聪明”的老吴对妻子“发誓”:“我改,以后再也不捣鼓那些东西了。”看着老实巴交的老吴,妻子再一次心软了。想起多年的艰辛日子,董淑艳说:“了解我们家的人都知道,吴玉禄的成功有我一大半的功劳。”

干农活不忘琢磨机器

  老吴从小就迷机器,用老吴话说,“机器是我一辈子的兴趣”,说改只是缓兵之计。
  “他的脑子里只有机器,让他种地施肥,他却坐在田埂上发了半天呆。第二天,家里的自行车就给改装了,除了在大梁上加了一个底端带有扁铲样小犁的圆筒外,自行车的后面还连上了一个盖子,车推过去,沟也开了,种也撒了,土也盖了,车后轮还把土压实了。平时需要四个人干的活,吴玉禄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忙完。”
  “让他给地里的玉米脱粒,他却跑回家,叮叮当当两个下午,就把一个自动脱粒机做成了。玉米往里面一扔,几秒钟就给剥离得干干净净,既省时又省力。”
  “他的发明,我看硬是让懒给逼出来的。”妻子说起老吴,气又不是,爱又不是。

吴玉禄:我和造飞机的农民不一样

  那么,一个“文盲”庄稼汉又是如何能有这般能耐,“捣鼓”出连工程师都惊叹的机器人呢?为此,记者试着透过与吴玉禄的对话寻找真相和答案。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没文化研制出机器人几乎不可能,你觉得呢?
  吴玉禄(以下简称吴):我想我会是个例外。当年我只上过小学,而且那时不爱学习,算起来,现在也就是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很多字我都不认识,更别提什么数学公式了。按照现在的标准,我应该是个“文盲”。
  记:那你是如何实现这个外人认为的奇迹?
  吴:这跟兴趣有关系,算起来我迷上机器人有30年历史了,从小就爱琢磨东西,真正开始有造机器人的想法是20年前,但是当时心里没琢磨透,只是停留在想法上,造出我的“吴老大”却是10年前的事。那时从电视上看到机器人的报道,于是决定自己试试。当时就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几天几夜地琢磨,连吃饭睡觉都在想机器人原理。
  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吴:从第一个全身电线,靠糊纸皮做头像的机器人到现在全金属包装的完整机器人,从十多年前只会简单挪动的第一代机器人,到现在会说话,会写字,会拉二胡,甚至会拉洋车奔跑,这个过程我的技术在不断成熟。
  记:你的水平会不会受到什么制约?
  吴:会的,现在我感觉,如果还要有大的提高必须依靠电脑芯片,我所做的都是纯机械的,主要靠电机驱动,虽然用简单机械原理实现复杂的动作并不容易,但没有太大的发展,要有大的突破还是需要现在的高新技术。
  记:有想过继续深造学习新技术吗?
  吴:是想过,不过学习文化,我等于从零起步,不知道怎么学,我连电脑都没碰过。但我觉得人各有所长,我在机械上研究了几十年,比较在行。跟现在的知识分子比理论,我当然没法比,但如果比动手能力,比创造灵感,我想我有优势,而这个恰恰是他们所欠缺的。
  记:你的这些优势有改变你的生活吗?
  吴:中科院自动化所曾邀请我到那工作,但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在农村生活,所以没答应。现在我为央视做特聘道具设计师,上到天文物理、下到人体器官,只要告诉我意思,我都能琢磨出东西。还有就是全国各地的来信和电话,让我设计各种东西。
<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