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生
区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作为传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因此,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女娲文化是竹山区域文化的代表和特色
我们知道,对于女娲在什么地方抟土造人,在什么地方炼石补天,有很多争议,陕西平利、河北涉县、山西平定浮山、辽宁牛河、等不少地方都在争。然而,要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确立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个区域是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主要活动或发生地;第二,这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在这一区域产生了深远和广泛地影响。我们说竹山县是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就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有丰富权威的古籍记载,较为权威的《康熙字典》里“娲”字义释第三条:“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 唐五代的《录异记•卷八》记载“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我们知道,自春秋战国楚灭庸后,上庸一直是竹山(包括置县前的竹溪)的古称。清•陈梦雷、蒋廷锡著《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女娲山,去县(竹山)西九十里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下有女娲庙。”如果再进一步查找肯定还会有更多的记载。
其次,有强有力的地域文化支撑。考古学上一般认为,女娲神话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相对应。因此,是否存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也是考量女娲是否在此活动的重要方面。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鄂西北地区不仅富集着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而且还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先后发现了6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有洞穴、旷野、汉江阶地等三种堆积类型,其中比较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10多处。涵盖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尤其是郧县学堂梁子先后发掘了两具距今年100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被定名为“郧县人”。它的发现否定了非洲是人类唯一起源地的观点,证明了鄂西北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鄂西北地区原始文化更加繁荣,目前已查明该时期各类文化遗址近100处,分布非常密集。其中仰韶文化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遗址不仅数量多而时间跨度也很长,如,郧县清龙泉遗址、竹山霍山遗址、房县羊鼻岭遗址都同时包涵有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大文化系近3000年的文化遗存,足以反映出远古时期这里的文化环境之悠久与优秀,女娲文化在这种土壤中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再次,女娲传说对竹山以及相邻的鄂西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承有两种形态,一是书面,二是口传。在教育不发达,文盲较多的时期,口传文化,还起着教课书的作用,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是我们考量历史人物、事件影响作用的重要方面。从民间口传文化来看,在竹山广泛流传着女娲造人与补天的故事和民歌。据当地作者陈心鸣编著的《炼石补天话竹山》的书中,就收集有涉及女娲的民间故事34篇内容涉及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等故事,在内容上比古籍中的记载还要详尽,而且,有些故事讲到了女娲传说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譬如,结婚为什么要盖盖头,入洞房等等。在竹山、以及房县、郧县、保康、神农架等地流传的“待尸歌”“黑暗传”中对女娲传说的记述较为详细。在胡崇峻搜集整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暗传》中,详细讲述了女娲造人、补天的来龙去脉,长达26页540多行。由此可见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传说在鄂西北流传之广泛。不仅如此,鄂西北还是神农尝草采药、架木为屋、跨鹤升天的地方。伏羲、女娲、神农被称为三皇,《风俗通》云:“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神农是女娲的接班人,神农活动的地区神农架是流经竹山县的堵河的发源地,女娲在堵河的中游地区炼石补天,神农到堵河的发源地尝草采药,在这看似巧合中,隐藏着必然。
因此,我们认为女娲文化是竹山区域文化的代表和特色。
二、弘扬女娲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发挥女娲文化的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弘扬女娲精神。
第一,弘扬女娲的民本精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构建和谐社会。民本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女娲应该是这个传统的祖宗。女娲一生的功绩就在于为民,人民是她所造,人民也是她所救,当天崩地陷、水火泛滥、猛兽肆虐,人类面临着一场浩劫之时。是她挺身而出,补苍天、杀猛兽、堵洪水、救人民。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应该弘扬女娲开创的民本精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上学难、就医难、就医贵、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上。
第二、弘扬女娲的创新精神,以创新促发展,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在传说中女娲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创造家。在洪水泡天,人类行将灭绝之时,她创新出用芦灰止水、黄土造人之法;在苍天破裂之后,她创新出炼石补天之举;在大地塌陷之际,她创新出断鳌足支天的措施。其想象之丰富,创造之大胆,值得我们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扬光大。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创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前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势下,我们要用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成就来促进发展,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第三、弘扬女娲的太和精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传说中,女娲面对“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淫水。修复了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完整,保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我们同样面临着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森林、草地和湿地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沙尘化天气蚕食着美好的春天;地下水、石油和各种矿藏被大量的开采,有些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被耗尽;工厂和家庭排出的废水和各种废弃物严重地污染着土壤和水源;农药越来越严重地污染地下水和食物;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使气候逐渐变暖。地球上的生命维持系统正在被毁坏,并处于迅速退化之中。现在人们更迫切地需要女娲这种精神,来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弘扬女娲的博爱精神,实现三大和谐。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以无私的、博大的爱创造了人类,又勇敢的照顾人类免受灾难,是母爱的杰出代表,是天下母亲的楷模。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同样需要女娲的博爱精神,有了这种无私奉献的博爱才真正能够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大和谐。造成身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私利、私欲,把私利、私欲变成爱心,冲突就会消失,和谐就会实现。当然这种观点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近似于空想,但是可以节欲,可以取利有道,可以少点私欲,多点爱心,少点私利,多点奉献,同样能实现相对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