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林
《十堰晚报》和《楚天都市报》连续以《桃花源在哪儿?就在竹山桃源村》和《桃花源的发现者——华赋桂》为题,以整版篇幅报道了竹山官渡武陵峡内的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的消息,引起了强烈反响。竹山顿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新华网、旅游网、背包(自助旅游)网等多家网络和媒体竞相报道,一片哗然。100天内全世界有50万家媒体报道竹山桃花源,已有数千名背包自助旅游者、探险者和摄影绘画爱好者进入峡谷,一睹桃花源真迹的绝世风采。人们在惊叹造化弄人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禁不住要问:说竹山官渡的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人间仙境”有何依据呢?
据专家考证,其依据主要有五点:一是据《水经注》、《山海经》、《堪舆金匮》和《华阳国志》以及《竹山古县志》等史志记载,竹山的南部山区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就叫“武陵县”,堵河在古代就叫“武陵河”。而当地的小地名自古以来就叫“武陵峡”、“桃源”(相邻的竹溪有桃源乡),这也符合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理论。二是《桃花源记》的写作时代是晋太元年间,在晋以前叫“武陵县”的只有竹山,而湖南的桃源县是宋朝才设置的,离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已有几百年了;而且湖南的武陵源是1982年由画家黄永玉先生命名的,比竹山的武陵县更晚。三是在晋代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河洛地区,距竹山很近,秦国也与竹山毗邻,因而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才有可能逃避于此,而且也才能构成引起当时居住在同样与竹山相邻的荆洲一带的陶渊明关注的奇闻异事。如果此事发生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湖南,就不足为奇了。四是竹山桃花源的地形地貌比湖南的桃花源的地形地貌更接近作品的描述。五是文章中记载的南阳太守刘子骥曾寻访过桃花源,从当时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看,只有竹山才有可能。
竹山县长期从事本土文化研究工作的县文联主席华赋桂,从1991年到2005年他十多次徒步考察官渡镇境内的桃花源、武陵峡,又奔赴全国叫桃花源的好几个地方考察,经过反复比较和查阅大量资料,他将“竹山县官渡镇境内的武陵峡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真正的创作 原型”这一发现报告给县委、县政府。县委、县政府于2005年夏、秋多次派领导干部并邀请旅游、历史专家一道入峡深入调查核实,发现武陵峡景观与《桃花源记》所描述高度吻合,旅游资源价值品位极高。
两次获得中科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奖的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长期致力“桃花源”文化现象研究,到竹山桃花源后他得出结论:“这里就是桃花源的真正发源地,是第一个被称为‘桃花源’的地方,其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完全可以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专家兴奋不已,三到竹山呼吁领导重视桃花源的重大价值。并挥毫赋诗:“武陵何处觅真源,莫见桃花便泊船。邻郡若逢刘子骥,问津焉肯到湖南。”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尹虎斌博士、刘宗迪博士,北师大康丽博士,中南财大邓爱民博士,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武陵峡,均认为竹山桃花源无论从史志记载还是地容地貌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原型,早于湖南桃源县至少三百年。
竹山史称上庸,地处鄂西北边陲,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三大神话: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和女娲抟土造人有两大神话——女娲补天和女娲抟土造人地就在竹山,此外这里还是伏羲推演先天八卦的地方。在古代神话史上,创造华夏文明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都在竹山留下过活动的足迹和传说。在远古时代,上庸人就掌握了青铜铸造(镛)、土木建筑(墉)、天文观测等先进技术和哲学思想(庸),创造了灿烂的上庸古文明,成为汉水流域各方国部落的首领。这里也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全国目前仅有的十几处古人类化石发现地有四处就在以竹山为中心的十堰地区。其中郧县的黄龙洞人距今4—5万年;郧西猿人距今45万年;郧西梅蒲人距今80万年;郧县猿人距今100—115年。按照张良皋教授的人口迁移理论:古人类是从被北向难南逐渐迁移的。社会学上有一种地名复制移植现象,即甲地的居民迁移到乙地后,往往把甲地的地名也移植到乙地,一方面是因为两地的地形地貌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而地理上有很多同名现象。向官渡、隆中等。据史学家石泉先生考证,湖南常德的武陵郡、大庸县等都属于这种现象,他们都是从湖北的竹山复制过去的。在发展旅游上我们没有必要争论谁真谁假。按照张良皋教授定位的,竹山可以叫“北武陵”、“北桃花源”;湖南可以称“南武陵”、“南桃花源”,两地可以共同发展,互不干涉。
竹山的武陵峡在堵河上游官渡镇境内,呈东西走向,峡全长30余里,平均宽度20米,切割深度1000余米,是秦岭地台与杨子准地台的结合部。是古地理意义上南北地界分界标记,也是李四光命名的青峰大断裂带。该峡属喀斯特地貌,峡内涧峡纵横,溪河交错,壁立千仞,怪石嵯峨。三步一潭,五步一瀑,具有鬼斧神工般的雄奇和清幽灵透的秀美。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珙桐、银杏、红豆杉等二十多种珍稀树种和金丝猴、大鲵、金钱豹等三十多种珍稀动物。内有两处开阔地,田园丰美,气候宜人,是古代桃花源人的生活区。但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这块人间仙境自古人迹罕至,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而峡内的居民也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经中南财大旅游规划院和宜昌地质勘探设计院的专家学者认定,该地的景观可达4A级景区的标准,符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由于它正处于武当山——神龙架——长江三峡旅游黄金圈的枢纽地位,因而也符合省委、省政府开发“两山一江”的旅游发展重点战略。如果能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必将成为继武当山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名牌(还有竹山宝丰的女娲山,也是一个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世界级旅游精品名牌)。
竹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桃花源的开发问题,筹措专门资金,请专家编制了《竹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桃花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该规划已通过了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评审通过,现已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桃花源的开发计划投资一个亿。如果前期能投入3—5百万元,用于栈道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即可启动旅游接待。今后我们将边建设边开发,争取业主制和国家政策性支持相结合,做好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使其尽快投入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