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乡卫生院 朱明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传递一份爱心,点燃一个希望》。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作下自我介绍:我叫朱明耀,男,现年36岁,竹山县溢水镇人,是竹山县深河乡卫生院一位普通医生,父母年过七旬,家中兄弟姊妹六人,妻子长年在外打工。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实现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献出一点爱心,资助贫困学生。是什么原因让我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呢?一个是我的老父亲,另一个是我的同学,还有就是我痛苦的求学经历。正是有了这三面镜子,才让我坚定了资助贫困学生求学成才的决心,才让我义无反顾地支持应该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
我的父亲当初是一位人民教师,文化大革命时被打为右派,回家种地。但是在他的心中始终坚信“只有读书才是出路,只有知识才能使人成才”的信念。我的父亲一直坚持让我们兄妹六人上学读书,哪怕是赊欠学费,给学校老师多说几句好话。正是父亲那种对知识的尊重,为我勤奋好学和爱护许许多多与我有着同样经历的贫困生奠定了基础。
钱立健,是我卫校同学。卫校四年,我每月生活费不足50元,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记得有一次没钱吃饭,我和钱立健就着一个钵子吃完了他的那份缺油少盐的饭菜,虽然不是佳肴,但胜似山珍海味,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作为他当时也是一名学生,读书对他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他经常省吃俭用,资助我的学习和生活。他的行动,令我终生难忘。记得电视台、报社记者采访我时,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他现在要天上的星星,我就是摘不到也得想办法摘下一颗送给他”。卫校四年,钱立健同学大概资助了我近2000元学习和生活费用。如果没有他的爱心,我也不会成为人民的健康卫士,参加工作后,我要尽最大力量去帮助像我一样的贫困学子,用爱心回报社会。
提起钱,我曾经饱受没钱的痛苦:1989年我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郧阳一中,而苦于家庭贫困我没有去,最后我选择就读竹山一中,在竹山一中只读了两个月,但又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迫使我不得再次做出选择,又从竹山一中转学到十堰市卫校,彻底打破了我的大学梦。想起父母为了给我凑学费和生活费四处求人借钱的场景,我发誓以后要用有限的资金,来奉献我的爱心,让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能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去大学梦想。
1993年卫校毕业,我被分配到竹山县深河乡卫生院从事卫生防疫及卫生监督工作。一次到村上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时,发现仅有两间土木结构房屋,且还有两万多元债务的老秦正为两个孩子上学发愁:老二秦学考上竹山师范,老三秦磊要上初三,一下子筹不出这么多的钱。看到因缺钱而即将辍学的孩子,使我想起当初自己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我当即向好友借了1500元钱让老秦拿去给两个孩子交了学费。1995年,老秦被逼无奈,变卖了房屋,然后带着妻子外出打工,但出外挣钱并不容易,考进竹山师范、竹山一中的两兄弟很久不知道父母的情况,又没有钱寄来,有时只得回到老家,到亲戚家里借钱用于生活费。那时我的月工资不到200元,当我收到老三秦磊的求助信后,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这不正和我当年在学校没钱吃饭一样吗?我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150元钱给他们先做半个月的生活费,然后再想办法按时给他们寄去。1998年秋,老三秦磊考入了湖北农学院,但因凑不齐学费而不能按时上学,可是,那时我也贫穷,家里还有外债,可看着这么好的孩子上不起学,我心里难受。这个孩子如果能上学,也许将来就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社会做出他应该做的事情。当时,我想尽管我也困难,哪怕是向银行贷款也要让孩子把书继续读下去,后来我向亲戚朋友借了5000元钱资助他走进了大学校园。
2005年,我到深河村小学开展学校卫生安全检查时听李老师说起一名叫周润林的高二学生,这孩子学习很不错,但家庭特别困难,听完介绍,便让李老师带我到周润林家看看:五口之家,仅靠74岁的奶奶支撑,父母聋哑,劳动能力全失,五个人常年在挡不住风雨的三间破旧土坯房中度日,经常缺油少盐,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偶尔去一个客人还得从邻居家借把椅子让客人落座。两个机灵的孩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显得面黄肌瘦,纵然是这样,奶奶还依然坚持让这对兄妹继续读书,费用只能靠这位年迈的奶奶上山砍竹子来筹措。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我的眼睛湿润了,在我心里已暗暗下了决心——资助他们,于是我找到中学校长郝秀斌协商,免去了妹妹周慧慧的学费和生活费,每月按时给周润林寄去生活费300元,并帮助周润林家维修房屋,购买化肥、种子、交纳电费及农村合作医疗基金。2007年高考,周润林发挥不理想,我决定让他复读高三,争取2008年考出好的成绩,今年8月中旬,我请县卫生局领导出面说情,校方免去了周润林的大部分学费,我筹齐了周润林其它所需费用,再一次把他送进了竹山一中。
“不希望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正是怀着这个信念,在我资助的学生中像周润林一样的还有翁选锋、李君、李亮、李辉、严成等,他们都是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我经常鼓励他们“贫寒不能自卑,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努力成才”,“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从1994年到2007年,我14年来共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总金额达8万多元,我资助他们,不图他们的报答,也不要他们当儿女,就是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成才后能够回报社会。
每当我收到他们的来信、电话或短信时,我心里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其中有一个叫秦磊的学生在信中这样写到:“您对我的一切恩遇,心中充满着感激,充满着温暖,除了父母外再也没有第三个人这样对我,那段人间真情我怎能忘掉?”。如今,在资助的学生中秦学、秦磊已步入社会,他们因为知识而改变了命运,秦磊现在浙江杭州一外企公司担任销售部主管,年薪60万元。秦学在浙江杭州自创公司,他们都用所学知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有12位学生即将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没有钱,资助贫困学生这一爱心举措将无法延续,于是1999年8月,我办理了留职停薪手续到北京打工。在打工期间,我依然与我资助的这些贫困学生保持着联系,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寄钱给他们,直到他们完成学业。2003年1月,我重返工作岗位。我妻子多次与我商量,我们不小了,孩子也大了,别人都在县城买房子送孩子上学读书,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下了。经不住妻子的软磨硬泡,我的心也曾动摇过,看到别人骑着车子带着妻子兜风,牵着妻子、抱着孩子散步,我曾日日夜夜孤独过、苦恼过,看到别人的小孩三三两两坐着碰碰车,欢声笑语,我曾无数次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孩心酸过,信念也曾动摇过,可一旦我回到深河看到我资助的孩子们是那样的纯朴,是那样勤奋,可又是那样贫穷,我的心又软了,于是,我领着妻子到深河看瀑布、观白鹤,然后总是碰巧让她看到我资助的家庭和孩子,妻子往往看到也心软,她哪里知道,这其实是我提前精心设计的骗局,妻子理解我的行动后,于2003年8月带着女儿到北京打工,一打就是5年,我们夫妻忍受多年两地分居的痛苦。女儿要上学,家庭需要生活,在如此困难之中,我们夫妇二人始终没有改变资助贫困学生的决心。
一根火柴,能够带来一片光明;一颗星星,能够点亮整个夜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全员的共同参与,万涓细流汇成江河,在此,我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资助贫困学生这项活动中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将爱心传递,献出一份爱心,将希望点燃,把梦想放飞……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