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域文史
《竹山全境的解放》(节选自《中共竹山简史》)
发布时间: 2009-09-2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无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在美国政府反共政策的支持下,以围攻中原解放军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原军区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946年6月26日分为南北两路向西突围,从而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一、中原突围部队首次解放竹山


  参加南路突围的汉江军区部队,在司令员罗厚福、政委文敏生的率领下,7月1日,从安陆县桑树店、杨家河出发,向襄河进军,赶在敌军拦截前渡过襄河。途中连克宜城、南漳、宝康县城。7月22日进入竹山县境。守城敌军闻风而逃,我军乘势解放竹山。
  军区党委为了接应南路突围主力部队的到来,并为进入川东北的突围部队建立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及时在城里建立中共竹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开展地方工作,支援部队西进。党委任命朱正传为书籍,许明清为县长。县委由5名成员组成。
  部队入城前,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不明真相地市民远避他乡。留在城内地老弱病残群众,关门闭户,不敢接近部队。县委领导成员会同部队干部,深入大街小巷,了解民众疾苦,稳定群众思想。29日下午,县委和县政府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举行军民联欢会,密切了解军民关系。随后在北门坡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阐述民主政府宗旨,消除了市民的犹疑,使离乡人员纷纷回城,恢复了正常生产与商业经营。县政府打开官仓,赈济贫民。部队拿出军饷,作为无息贷款,扶持穷苦市民购买粮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长期遭受国民党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地竹山人民,拨开乌云见太阳,革命热情十分高涨。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解放区地各项建设。
  正当竹山县城军民齐心协力创建根据地时,敌军一八五旅尾追而来,逐步向竹山县城推进。敌新编第十师第十旅进入宝丰,开始队竹山县城进行东西夹击。此时江汉军区部队除留下两个营协助地方政权工作外,主力部队已奉令西进。面对敌强我弱地严峻形势,县委决定机关、部队向南部山区转移,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军兵力,掩护西进部队。8月8日,县委机关撤离竹山县城,进入竹溪县天宝区。


  二、竹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从竹山向川东北挺进地江汉军区部队,在川陕鄂三省交界地鸡心岭和八卦庙等地经过数次探进,均因敌军重兵占领险要关隘,我军无法入川入陕,随即转入竹溪、竹山南部,创建鄂西北根据地,配合豫陕鄂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的围剿。后因中原局电令江汉军区部队立即东返,接应南路突围主力部队,军区党委改变原定计划,转入新的斗争历程。
  南路突围主力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地围追堵截后,8月27日在房县上龛与豫江汉军区部队会合。为统一军政领导,共建鄂西北根据地,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鄂西北区党委合军区,王树声任区党委书记、司令员兼政委,刘昌毅为第一副司令员,罗厚福为第二副司令员。
  鄂西北区党委在房县西部地狮子岩和竹山官渡百里河召开会议,制定了创建鄂西北根据地的方针,并将鄂西北地区划分为5个军分区,邹毕兆任司令员,张谦光为政委。随着个分区部队的分散活动和根据地建设的开展,相继建立了鄂西北5个地委和5个专署。张谦光兼任第一地委书记和第一专署主任。
  9月上旬,第一地委决定成立两竹、房(县)中心县委和民主政府,张谦光兼任书记,雷天明任县长。中心县委下设竹房县委(后改为房西南工委),粟栖任书记,程敦秀任主任;在竹山官渡六房沟成立竹南县委和民主政府,许明清任县委书记,张先浩任县长;成立竹南工委和办事处,周克光任书记,刘明俊任主任;在竹房交界处成立秦口工委,周志华任书记,吕鹏皋任主任。竹山境内各县(工)委和政府成立后分别建立了区(乡)、保政权组织,安排京山、随南、天汉等地的随军突围地方干部担任县、区、乡地党政领导。大家按照区党委指示,分别到达指定地区,抓紧时机开展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竹房县委利用当地人民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政治压迫的社会基础,组织若干个小型武工队,深入乡村,发动群众,重新点燃革命的火种,使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根据地建设建设开展得红红火火。竹南县委以各区为基础,开辟小块游击根据地。在重点解决群众缺衣少食无盐吃等问题的基础上,大力消灭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及敌之小部队,积极组建基层人民政权和武装,逐步将小块根据地联成一片。秦口工委坚持游击斗争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团结各种进步力量,孤立少数反动分子,鼓励基本群众参军参战,依靠群众筹集军需物品,从而在政治上分化瓦解了地方反动势力,在经济上削弱了封建阶级地基础,有利地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
  鄂西北根据地的建立,使国民党反动派极为恐惧。9月开始,敌人调集5个旅的兵力,会同地方反动民团武装,队鄂西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清剿”,妄图消灭中原突击部队,摧毁简历不久的根据地。为粉碎敌军的“清剿”,鄂西北区党委和军区指示各分区部队,在外线展开游击战争,分散敌军兵力,配合内线部队,开展反“清剿”斗争。第一军分区警卫团奉令牵引敌军,在崇山峻岭中转圈子,消耗敌军有生力量。当敌人被拖得疲惫不堪时,伺机伏击敌人,在竹山县大庙乡梭子沟打死敌人200多名,在黑虎岭袭击敌军运输队,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其它分区部队主动出击,重创敌军,使敌人“清剿”计划落空。但是,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反动派,从10月份起,纠集更大兵力,以老白公路为依托,对鄂西北根据地第一军分区进行四面合围一分区部队在身穿单衣、没有粮食、弹药匮乏、伤病员剧增的困境下,11月上旬被迫撤出竹山、竹溪,向兴山、秭归方向转移。各县(工)委失去部队的保障,先后遭到敌军围剿、袭击,地方民主政权相继破坏,干部损失惨重。竹南县委书记许明清在对敌斗争中应用牺牲,年仅28岁。
  许明清,原名陈玉虹,1918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新仓镇。18岁前在家乡读书,1937年考入武汉大学。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鼓舞和学校进步组织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同年12月,他接受武汉地下党组织安排,到应城县汤池农村合作事业训练班学习,结业后由派往京山县开展工作,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1938年4月4日,经顾大椿、夏菲两位同志的介绍,许明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担任应城矿区区委书记,后历任应城县委组织部长,汉(川)孝(感)黄(陂)县委书记,鄂中地区行署副专员。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许明清随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转移到鄂西北。同年7月22日解放竹山,许明清担任竹山县民主政府县长,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根据地地建设。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许明清带领机关机关干部和驻军撤入南部山区,建立中共竹南县委,他担任县委书记。在近两个月的游击战争中,许明清和指战员一起,发动群众,打击敌顽,出生入死,英勇奋战,配合主力部队,取得反“清剿”斗争的初步胜利。10月初,竹南县委遭到敌军袭击,县委机关干部被打散。10月4日,许明清到房县向地委汇报情况,低委令他率领一个排,继续坚持竹南县委领导工作。返回竹山时,许明清和部队夜宿房县麦浪坪,被反动份子告密。国民党军队包围了许明清住地,在战争中许明清受伤被俘。面对敌人高官厚禄,金钱美女的利诱和酷刑的威逼,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敌军黔驴技穷,于1946年10月20日,残无人道的将许明清活埋于县城郊区的走马岗。竹山人民为了纪念党的优秀干部许明清,将他就义的地方改名为明清村,明清小学,把他的英雄事迹编写成新闻、歌曲、戏剧、小说、图书,在全社会广为宣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前进。许明清同志没有死,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强的革命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永远活在竹山人民心中!
  随着鄂西北地区斗争形势的恶化,根据地逐步缩小,二、三、五军分区和鄂西北军区机关也先后撤离武当山区,与四分区机关、部队会合后,抽调主力部队渡过长江,转入外线作战,由罗厚福、吕振球、吴昌炽率领500余人,转战于竹山、房县、保康、远安广大地区,配合外线部队打击敌人。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947年5月中旬,与回师鄂西北的外线部队会师,参入全国解放战争的反攻大军。

 
  三、陕南部队解放竹山


  1947年6月下旬,全国解放战争处在大转折前夜。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已被粉碎,但敌人对我山东、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仍在进行。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继续把战争引向解放区的罪恶阴谋,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命令晋冀鲁豫军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蔣管区,开始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为配合刘邓大军地战略行动,太岳兵团8万余人奉令兵出豫西,与挺进豫皖苏地区的华东野战军及进入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布成“品”字形进攻阵势,配合陕北战场,东西想豫西、中原挺进,四纵十二旅与三十八军十七师进入陕南,开辟鄂陕根据地。进入陕南的四纵十二旅和十七师,如同尖刀插入敌人心脏。胡宗南惊慌失措,急忙抽调进攻陕北的兵力集中陕西关中,并急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从武汉空运敌整编六十五师到西安,然后沿西荆公路东向,妄图将我军挤出陕东南,以保西安的安全。面对敌军频繁地进攻,十二旅与十七师密切配合,长驱南下,先后解放郧西、郧县等10座县城,于11月24日在郧西土门镇组建豫陕鄂边第四分区,随即开始了巩固和发展鄂陕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948年3月初,十二旅三十六团奔袭鄂豫陕三省之要塞荆紫关,全歼扰我根据地东北部之敌,继而攻克均县城,占领均县城草店及青山冈地区。3月下旬,十二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上官独立团、郧白独立团发起旬(阳)白(河)战役,于4月2日首次解放白河县城,俘虏县长黄嘉麟及郧西逃亡县长兼鄂保四团团长汪世燮以下1500余人,随后成立白河县民主政府。4月13日,我军功课旬阳县城。旬白战役的胜利,清楚了根据地腹心地区南部的威胁。5月,十二旅奉命东征,配合四纵主力取得宛西战役的胜利,从而使鄂陕根据地与豫西连成一片,沟通了十二旅与四纵主力的联系,缓解了鄂陕解放区四面受敌的紧张局势。
  1948年6月7日,中共陕南区委、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和陕南军区成立。豫陕鄂第四分区规划陕南区,改称陕南四分区。第二年元月,陕南区第四地委以地名命名为两郧地委,专署和军分区亦更名为两郧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两郧军分区。地委机关由郧西土门迁至郧西县城,不久又移至郧阳城。此时,两郧地区下辖郧西、郧阳、均县、房县、竹山、竹溪6个县,其中南3县尚未解放,仍为国统区。
  白河县解放后,东坝成了我军前哨阵地。鄂陕分区派出一个连,驻扎于竹(山)白(河)交界的卡子街,掩护地方政权开展工作。家住白河县东河乡的黄正甫,早在白河县解放前便从延安秘密回到家乡利用家族关系,串联乡亲,团结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先后发展了300余名地下党员,党组织活动由东坝扩展到竹山文峪河、刘家河地区。后来,竹(山)白(河)两县群众组织武装暴动,800多名农民组编为3个大队,计划于1947年11月中旬起义,摧毁东坝伪乡公所和警察队,进行土地革命。由于敌军密探的侦察,起义行动受挫,敌保安团很快控制了东坝各个路口,大肆搜捕起义人员,群众被迫疏散,黄正甫隐蔽在群众家中,躲过敌军追捕。白河县解放后鄂陕军分区部队向界岭的敌军出击,击破了国民党竹山警察大队的防线,解放了竹山吉阳一带的几个村庄。鄂陕专署专员、军分区副政委张明口头任命黄正甫为竹山县长,以吉阳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发展革命势力,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
  黄正甫接受任务后,即从白河县地下党员中抽调黄群峰和朱长银2人,分别担任竹山吉阳、三岔、刘家河村的党组织负责人,组织农民翻身队,建立农会组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6月中旬,国民党竹山县政府派警察大队进攻吉阳,镇压红色政权,黄正甫得到情报,率领白河县大队,于拂晓时出其不意地袭击了竹山警察大队,缴获敌军大量枪支弹药,敌人逃回县城。与此同时,分区部队还向竹山得胜一带出击,打跨了气焰嚣张的竹溪县大刀会反动武装,为白河县和竹山吉阳开辟新区政权建设消除了威胁。
  6月下旬,淮海战役开始,在鄂陕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十二旅智力奉令参加襄樊战役,十七师五十一团参加皖西剿匪,鄂陕根据地内只留下三十六团和上官独立团坚持斗争。敌军乘隙向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国民党军六十五师、二十七师及白清云匪部,由卢氏、洛南、山阳地区向洛宁、两峡口攻击,安康守敌一五师沿汉白公路东犯,8月21日重占白河县。敌保安团也四处骚扰,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破坏。我军在鄂陕地区工作时间不长,深入发动群众不够,当地反动势力大肆进行反动宣传,蒙蔽群众,病胁迫部分农民参加白带会、棒子会,与我红色政权为敌。敌人利用神团组织,残杀农会干部,大搞阶级报复,造成群众精神精神恐慌。由于敌军来势凶猛,鄂陕四分区部队和党政机关撤出白河县境,黄正甫带领地方干部转入郧西土门、天河口一带活动。在竹山吉阳、刘家河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的黄群峰、朱长银等地方干部,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竹山保安队捕捉,关入竹山县监狱。竹山北乡建立不久的红色政权,被敌人破坏,一批基层干部和群众收到敌人的清剿与杀害。白河县的地下党员和基本群众也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中遭到严重损失。整个鄂陕根据地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陕南军区和两郧地委迅速调整战略部署,集中根据地兵力,打击最疯狂的敌人,以稳定政治形势,安定民心、军区命令结束整军运动的十七师五十团进入两郧地区,协同十二旅三十六团、上官独立团、郧均独立团及各县独立营,有防御转入进攻,灵活运用驻剿、追剿、突袭、奔袭、合击等战术,寻机歼灭敌人。同时,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揭露敌人的欺骗宣传,纠正过去工作中的左倾行为,调整了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政策,从而鼓舞了广大群众,扩大了统一战线。经过一段时间艰苦顽强的斗争,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讲长江以北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全部消灭,百万大军饮马长江,准备直捣国民党首府南京。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利用长江天险进行垂死挣扎。胡宗南部也企图盘踞西南,向南进犯,策应华中之敌,竭力维持南京政府反动统治。为此,胡宗南调派九十八军一一师、一五八师布放安康、竹席、白河一线,一九九师向竹山、房县推进,欲图重占郧阳各县。为了牵制敌军,配合华中、华东、西北解放区的对敌作战,陕南军区决定发起房(县)竹(山)战役,解放郧阳南三县,打通西进汉中的道路。
  1月6日,分区部队从郧县向房县进军,9日发起进攻,迅速控制房县城外连山坡制高点。当天夜晚,敌军弃城逃跑,我军乘胜追击,歼敌1037人,俘敌师长以下百余人。10日拂晓,解放军入城,房县城宣告解放。元月20日,我军继续西进,三十六团在途中击溃敌军一个营及两个连,顺利进入竹山城外。此时,国民党竹山县长贺理华已带僚属及保安团,弃城逃往官渡,与郧阳地方团匪江芝兰、王再堂残部合兵一起,企图居险顽抗。我军乘势解放竹山县城,随机进军宝丰,准备解放竹溪。
  率先到达宝丰的三十六团担任正面主攻,上官、郧均两个团由南向西攻击,十七师五十团由北向南侧击,三支部队齐头并进,向锣鼓洞、县河铺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占领锣鼓洞有利地形的胡宗南守军,乘我军立足未稳,以优势兵力发起反攻,并采取两面包围态势,妄图消灭我前线部队,恢复竹山县城。当时天下阴雨、雾大路滑,两军在行进途中形成遭遇战。敌我双方各自退回驻地。24日夜晚,我军逼近县河铺、佑城关,再次向敌攻击,由于地形不利,我军转而占领阵地,计划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一举突破敌军防线。
  可是,25日凌晨5时,敌军孤注一掷,向我三十六团三营阵地发起突然进攻,接着又向一、二营阵地攻击,企图打开突破口,包括我军。陕南军区首长察明敌情,即令陨均独立团由佑城关与擂鼓之间直插我三十六团一营右翼,协同一营出击阵前之敌;上关独立团由张家山至梁家坝,协同三十六团二营阻击敌军,十七师五十团则有擂鼓台的簸箕垭向两侧之敌出击,削弱敌军攻势,逼迫敌军后退。敌军害怕我军从背后包抄,拼命冲锋,并以密集炮火掩护部队控制了鼓锣洞西、北两侧制高点,使我后续部队无法接应,弹药供应不足。我军指战员以与阵地共存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刺刀与石头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激战一天,我军毙敌700余人,俘敌200多人,我军伤亡300多人。因后天降大雨,军需物资补充困难,当天傍晚我军撤出阵地,返回溢水镇。敌九十八军也因损伤惨重,退守原地,房竹战役至此结束。我军留下部分队伍坚守前线,其余部队返回房县和竹山南部山区剿匪,协同地方干部建立县、区民主政权,加强城乡经济建设,为部队西进解放陕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敲响了埋葬蒋家王朝的丧钟,也揭示了竹山县革命斗争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中原军区部队转移竹山创建根据地,到陕南军区部队解放竹山全境,竹山地区经历了一段正义与邪恶、革命与反革命大较量的极不平凡时期。广泛建立地方政权,放手发动人民群众,终于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打败过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开创了奠基伟业。竹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冒着生命的危险,英勇支前,参军参展,千方百计支援人民军队,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和竹山人民群众用鲜血浇灌了竹山这块热土,以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精神驱除了黑暗,迎来了光明,从此昂首阔步,迈进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