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皋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本是寓言,纯属虚构,由于写得太美,引起人们无限遐思,都渴慕在世间找一个合乎《桃花源记》理想的人寰仙境。常德当仁不让,以其汉高帝五年置武陵郡的历史根据,抢先宣布对桃花源的领有权;当代人又为邻近常德的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风景名胜区注册为“武陵源”。其他仿冒者虽多不胜计,看来难与常德争驰。
至今很少有人注意,湖北竹山(连同竹溪),拥有更大优势来争夺武陵真源的称号。竹山是汉武陵县,同样是汉高帝五年所置,属汉中郡;而汉中郡是秦代所置,汉承秦制,汉武陵县完全可能在秦代甚至更早在楚困、庸国时代就已存在。流过竹山的堵河古称“武陵水”,至今竹山有桃源村,竹溪有桃源乡。竹山到桃源村要通过“八里峡”,竹溪到桃源乡要通过“十八里长峡”,风景奇丽,地貌更像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
竹山既有武陵水,本当有武陵山,但似乎被“武当山”“房陵”所掩盖,因而史载不显。但像“大庸县”连同县西的“大庸溪”,史乘所纪,乃借自庸国。澧水又名“武陵江””,分明也借自庸国的武陵水——堵河又名庸水。
笔者曾见《施南府志》载隋朝曾名施南府为“庸州”,怀疑施南曾否属于庸国。为此询之十堰市旅游局李华山局长:“既有上庸,有无下庸?下庸何在?”答案出我意外:“下庸在湖南”。施南府位于上庸下庸之间,其属于庸国范围自然不在话下。
北有上庸,南有下庸;北有庸水、武陵水,南有大庸溪、武陵江。联系到北有糜国、微阳,南有麋湖、微水;北有衡山,南也有衡山;祝融氏居北而祝融峰在南……这里显然有过相当规模的地名大搬家。按照石泉先生的研究:“湘、资、沅、澧诸水,自亦当在今荆门、钟洋一带寻究。……今湖南省境内同名诸水,共得名恐在后,当是楚人南迁后,把原居处的河流名称移植于源远流长、水量大得多的新址诸水的结果……”(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36页)
若依拙见,这一带的地名搬家在楚人南迁之前早已开始。最早应由于庸人的开拓。庸国作为祝融氏的老根据地,五帝时代就有高阳、高辛之入主中原,夏代有陆终六子环处中原,他们不会不往南发展,一直到湖广盆地中段边缘沼泽化了的地段。常德一带发现不少古城遗址,应是庸人劳绩。这是最早的庸人开拓,同时也必有地名搬家。第二批应该是庸人逃楚。楚国兼并庸国,手段比较温和,所以多数庸人采取了合作态度,例如屈原所管的屈、景、昭三氏。屈原并不回避他是庸国后裔,连楚王也乐于自称庸王,可见楚之兼并——我们不说灭亡——庸国相当成功。但是不能说庸人一概拥护楚国,也必有一部分不愿服楚的庸人南迁,因而带来庸国文化,包括地名。第三批,也是最大一批,才是楚人逃秦。秦楚怨仇甚深,互相屠戮,必定惨烈。结局秦人得势,楚人只有深避逃死。武陵地区,北抵汉水,南抵乌江沅江,山高林密,正是避秦奥区。近年在湖南里耶发现大量秦简,表示秦人曾在此驻重兵,目的必是严防楚人遗孽。我们知道乌江、沅江之间的分水岭相当平夷,抗日战争期间曾是川湘“秘密通道”。里耶正在乌江、沅江分水岭附近,西距乌江入江口、东距沅江入湖口,都不过200公里,正是防堵要冲,所以秦人严加戒备。由此我们也可觉察:武陵地区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东临湖广盆地,西濒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北沿汉江,南沿乌江、沅江,围成一座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的大岛。汉高帝的“职方”大臣有足够识力,看出地理自然,承认历史人文,精当地统名之曰“武陵”。
武陵真源,不分南北,但若论先后,则较早的显然在北不在南。北面汉承秦制保留汉中郡和所属上庸县武陵县,是强调历史人文,而让地理自然退居次要。南称武陵郡是强调地理自然,隐含南面历史人文不如北面古老。沿堵河上溯,找到的是武陵真源,因为此河古名庸水、武陵水;沿澧水上溯,找到的也是武陵真源,因为澧水古名武陵江,上游还有大庸溪。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堵河”不是—个现代名称,而是资格很老。“堵”字的金文在春秋“吕钟”上出现,右而“者”是音符,左边是意符,在甲骨文中就是“庸”字。堵河之名,包含着甲骨文时代的历史信息,至今留在竹山,南方未及搬去。再说,更明显的历史过程是楚所兼并的庸国在北,地名搬家是可能自北而南,断无逆行之理。
回到本节的开头,人们不免追问,那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人”,究竟是汉小郡的武陵县人?还是南面的武陵郡人?回答:肯定是汉中郡的武陵县人。武陵县之名,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仍存在,而且一直保留到南齐。从情理而言,汉中郡所辖的上庸地带正是秦楚交兵、反复争夺的地带,“秦难”深重,桃源人的先世避之唯恐不及,当然就近躲入深山。陶渊明的文章没有明说,但透露的信息是秦汉汉中郡的武陵县——晋朝已立上庸郡,而武陵县属上庸郡,治今竹溪。陶渊明记渔人出桃花源之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郡下”,是上庸郡,就在竹山,很近,所以太守容易派人打探。
最后—段更明确:
南阳刘于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章摇曳生姿,余味悠然,本郡太守未能打探成功,还要请出邻郡的一位“高尚士"来。南阳郡与上庸郡的武陵县近在咫尺,当时连武当山都属南阳郡,所以尽管刘子骥的路程比本郡太守稍为远一点,也打算欣然命驾。如果陶渊明指的武陵竟在今湖南常德,从南阳跑到常德来未免太远。陶公完全可以虚构一位“长沙某先生”来就近猎奇探胜。
竹山有桃源村,竹溪有桃源乡,当然也是虚构,是附会《桃花源记》,表示此地前人也注意到《桃花源记》,也有过抢先注册的打算。现今的“二竹”当局,相当大度,未作计较。不过由于南水北调,堵河乃是必经的水道,这古庸水、古武陵水将获得新的机遇,这里的武陵源也将不让湖南武陵源专美。我们热望整个“大武陵”成为世界的“大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