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域文史
国画大师袁白涛
发布时间: 2010-04-2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王素冰

  多年以来,对白涛先生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幅模糊不清的油印《枇杷图》上。
  大概是在学生时代,我在一本内部资料上见到先生的一幅大写意水墨枇杷:逆风而起的枝干,饱满的果实,湿露露的叶子,很有精神和气韵。虽黑白粗纸印刷,网点太粗,但先生的笔墨酣畅大气,书法的历练简约却跃然纸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完简单的文字介绍,只知先生是我县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艺术生涯主要活动于古都西安,晚年归乡病逝得胜铺。这便是当年我对先生的全部记忆。
  此后若干年,我奔走于生计,对墨色丹青的热爱渐渐淡出了生活,只是远远的珍藏于精神深处的角落里。生活是现实的,不向世俗妥协的人毕竟是少数智者,如同河滩上均匀、圆和的卵石众多,而保持独特形态的奇石弥足珍稀一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朋友家见到先生的几幅真迹遗作。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在阳台上静静欣赏、把玩着先生几十年前留下的几件真品花鸟,那酣畅的气韵,浓艳的色彩,精准的水墨,让我们一下子触摸到了圣手的心灵,感受到了白涛先生清灵、达观、向上的精神气息。我们大气不敢出,只是静静观赏、观赏........
  从那一刻起,我便下决心要好好追溯一下先生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一

  袁白涛(1900-1975),原名知炯,字衔,号辅华,湖北竹山县得胜镇人。幼读私塾,家学渊源,故早通经史、诗词,稍长,学书画,,习金石篆刻,对国画尤其专心致志,书法长于行草、隶篆,画以大写意花鸟著称,兼善鉴别收藏古代文物。与赵望云、张寒彬等一起,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画派--长安画派早期创始人之一。
  1925年,25岁的袁白涛就读于武昌农业高等学堂,次年经董比武等人介绍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活动于宁、汉、卢、杭等地。此间,白涛书画已初露才华,作品已为世人重视,悬于大雅之堂。武汉地区工运主要领导人、林彪的胞兄林育南先生的家中,就挂有先生的国画及用隶书书写的孟浩然的诗作:“八月湖水平.........”
  1931年,先生在上海因结社抗议“九一八”事变,被帝国主义走狗抓进“洋牢”,同狱的有“文革”前上海市市长曹荻秋等人,出狱后在上海挂出“竹山书画家袁白涛寓此”的牌子,以书画篆刻营生,结识了田汉等人。
  抗日时期,先生辗转回到武汉,奉中共武汉办事处处长董必武的命令,派往洛阳,转战于太行山上,与朱德、刘子久、陈少敏多次联系工作。当时虽战火纷飞,戎马倥偬,仍画笔不停。
  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后,先生奉中共豫西特委命令,转入地下,作统战工作,以画家身份交往于汴洛,活动于国民党军政要员之间,社会名流亦争相往来,文人墨客、巨商名优都以索得一帧白涛之画而增其身价,大有“洛阳纸贵”之况。
  1940年冬,设在洛阳以“益友商行”为名的地下党组织(袁任该行经理)被国民党特务破坏,先生弃家小仓惶出走,西奔长安,寄住在西安福忠茶庄经理樊蒙久处,为取得暂时安身的保障,即以书画结识西安名流景枚久(当时有南章北景之称,章即章太炎,景即景枚久),杭海(孙中山秘书)等。1941年因叛徒伍某告密,在西安被捕。在狱中仍时常作画。因给典狱长画一柄摺扇,才被社会知名人士发觉而营救保释。出狱后,就聘于陕西省立技艺师范与私立尊德女中授课。当年的门墙桃李而今蜚声画坛者亦大有人。
  同时, 与名画家叶浅予、张寒杉、赵望云结为画友,相互切磋技法与理论探讨。从此,开始了他创作和研究国画的黄金时代,其技法与意境而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西安所画的作品约千幅,除展销、馈赠外,自存尚有两大木箱,在“文革”时失散,散存于他的学生与友好手中的数量亦不少。
  四十至五十年代先生在西安曾与著名画家张寒杉、叶浅予,赵望云、邱石冥、郑乃光、叶访樵,书法家杭海,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会长、著名书法家寇遐等组成十人书画展览,展出十余次,个人展览亦举行多次。并与诗人柯仲平、作家郑伯奇,杜鹏程,画家杨清我、黄胄、蔡鹤汀、蔡鹤洲伉俪,丁陇等过从甚密.四十年代与著名书法家、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亦有交往,于右任曾为先生书一联,云:“天野常清旷,心地本光明”,以赞其人品。
  先生的绘画,被当时的西北和国内国画界所推崇,认为对历代花鸟画名家的技法,摩研深透,撷取精英。加之广游名山巨川,阅历积深,鉴藏宏富,师古不泥,用笔雄健,画风清雅,设色明丽.诚为熔传统与生活于一炉,卓然成一家之体。他在《艺术论》与《画诀》诗中写道:  “磨牛踏陈迹,是为绳法囿,虽云亦步趋,总落前人后。大胆创新风,毋待兔株守。有法无法间,丝丝皆入扣。时代精神彰,民族风格就。推陈既出新,百花齐放侯”。“画无密诀靠勤修,生活当从本质求。时代精神传统法,一炉冶出自风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袁白涛历任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办公室主任,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西安各界人民代表,外宾招待委员会委员,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职。与赵望云、黄胄、李可染、吴作人、李瑞年,石鲁,蔡鹤汀,蔡鹤洲夫妇,杨清我,田韵清等人共同致力西北书画事业的发展。
  长安画派是 中国现代重要的中国画流派。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叶活跃在陕西省西安市,因西安旧称长安,故名。代表人物为石鲁、赵望云,重要画家还有何海霞、方济众等人。他们自40年代就生活在陕西,并从事艺术创作。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极大反响。白涛作为西北美术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实践者,对画派早期的孕育、发展功不可没。
  1950年冬,西北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西安举行,先生与会并参展其作品,1952年全国书画展览在北京举行,他的《紫藤》三幅作品入选展出并参加展会,豫剧著名演员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黄金首饰购买飞机,陕西省政府赠常的锦旗,是请袁先生书写的,1953年西北国画界展览,1954年10月西北美术家协会在西安莲湖公园为招待朝鲜人民访华团举行游园会,组织名家即兴书画以赠贵宾,先生均参加其盛会(同与会的名家合影照片尚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庆祝建军三十周年,向先生征画纪念,他画大幅《百花献瑞》应证,并付给重酬。西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他的部分代表作,如:《大地回春》、《牵牛》等。《延河》,《西北文艺》,《工人文艺》,《群众音乐》等多种刊物,以其画作为封面或刊登,先生遂成为西北重要 画坛人物。

  二

  1957年袁白涛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经陕西省委改正),下放到马岚农场劳教,仍经常作画写诗,有《马岚春色》诗:“层峦耸翠水呈蓝,四月春光到马岚。棠棣花开杨柳绿,而今北国胜江南”。后来调回西安建筑公司作工艺美术。公司的干部、职工业余从其学画者众。1964年先生从西安远赴塞外与妻女团聚,用诗画描绘塞上风光景物,成其乐事,处逆境中颇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
  1965年春节前,先生离开伊犁回到竹山。离家四十余年,晚年归来,虽山河依旧,而人物全非,他在《归来吟》中写道:“归来闾里无相识,唯道祖父始知名.离家一去四十载,故旧老死余后生。自来人事有代谢,后辈更比前辈行。农村变化相谈罢,老叟欣然心目清”。归家伊始,仆仆风尘,即用诗句记下他的喜悦心情,算就回家过旧年,沿途车误竟无缘。到家已是正初二,输却春光一步先”。从此,他在简陋的茅棚里又开始了诗画生涯,也是苦难的继续。
  回家后第一幅画是牡丹与雏鸡。几只雏鸡在艳丽的花丛下天真的游嬉,表现了他老年在贫困的生活与冷酷的人群中泰然忘忧的净化心境,并预示未来的勃勃生机。1966年春节,他以所写《山居杂咏》中的“心存善念何求富?家住阴湾仍向阳。”两句书作为春联,贴在茅棚门上。此时“文化大革命”的恶浪已涌到农村,一个远房的孙子向公安人员检举,说他张贴反动春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乡里间种种无稽之谈,甚嚣尘上。说他是特务、叛徒、反革命分子,说他“躲在茅棚里享福”,于是生产大队对他施行监督改造,命令他在夜里到孤山野坳去看守庄稼。
  这一切他都处之泰然,仍照常作画写诗。著有《誊墨斋诗稿》,《落叶诗存》,《百花诗集》等论画,题画、记述,抒怀之作。他用老南瓜蒂代替金石,篆刻了二十多枚书画图章,部份印章刊附于《袁白涛诗稿》底页。他的画,被“造反派”说成“鬼画桃符”,但群众在结婚、建新房、逢年过节请他写喜对,春联的,请画年画、花灯的纷来沓至,老幼盈门,斗室内的破桌上、小床上摆满了纸张,忙得他废寝忘食,累得他腰痛背胀,仍不辞劳 苦,为群众画画,多次被造反派批斗。
  在“文革”时先生给西安的画友写信说;  “花鸟画要表现当代政治内容极不易,  除牵强附会外,很难与政治结合。将来还会有变易的。花鸟画是表现一种自然美,到了美化生活的时候,  自然需要它。”先生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  已深有觉察。他被批斗后,仍怡然自得地作画写诗,在画梅后题诗;  “铁骨冰心迥出尘,纵横挺拔见精神。梅花正合诗人格,不畏严寒更爱春。”表现出批不倒、批不臭,铁骨铮铮的形象,他两次被捕,均未变节投敌,他在题《柿》、《梅》、《白牡丹》等画时,有“地势向阳红透顶,黄金难易此丹心”、“历尽风霜节,寒梅不改香”、  “洗尽铅华见高洁,好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题《向日葵》诗有:  “老成垂首日,犹有向阳心。”之句,既揭示了他的高风亮节.又表现出他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忠贞与热爱。他身历“文革”十年浩劫,  因受武斗致病,栖身茅舍、斗室中,仍“心闲原爱画,身老亦贪书。”他还题咏:“老去无能为画痴,又当风信到来时。匣中检点狼毫笔,狂写梅花一万支。”
  我们难以想象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精神压抑的环境,垂垂老矣的白涛先生还能有如此的豪气,如此的诗情,如此襟怀坦荡。这是一个坚强的老人,阅尽人生的艰辛却仍如此心地光明;这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在这样身体、精神饱受摧残的日子,仍能雪藏诗人的情怀,孩子的童真。

  三

  1975年5月16日,一生坎坷,晚景悲惨,缠绵病榻达四年之久的白涛老人,让家人找来一生钟爱纸和笔,写下了最后的诗句:“茫茫大梦谁先觉?来去匆匆了此生!七十五年驹过隙,看穿世事眼犹明。”遂长辞人世。一代丹青圣手就这样匆匆走完了他七十五年的生命历程,长眠于秦巴山间野草疯长的山洼间。
  白涛先生一生,应如他的大写意画作一般,色彩斑烂,笔墨酣畅。早年参加革命,激情澎湃,周游五湖之内,往来于官宦名流之间;中年主西北画事,孕育共创中国现代影响最大的长安画派,其功其德已长留于《中国美术史》,叶浅予、何海霞等长安名家曾对先生作过很高的评价;晚年病归乡里,虽遭尽迫害,却尽得农桑田园之乐,成为其书画创作的又一高峰。
  先生以画名世,写意花鸟笔墨酣畅,技法娴熟,形神兼备,生活气息浓郁。早年、中年一大批画作轶失于民间,一部分珍藏于西安大雁塔博物馆。1979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时,竹山县文化局和文化馆举办书画展览,展出先生作品近30幅,多为晚年花鸟珍品,现多轶失。诗作大俗大雅,平白如话,却历练简约,言简意丰;1981年竹山县文化局创作组收集整理了先生的诗稿二百余首,出版了《袁白涛诗稿》。书法老辣纵横,功力深厚。可谓诗、书、画三绝。然因先生晚年归居山村,病逝于改革开放之前,弟子、后辈对其人其事少作宣传,在当下社会知名度不高。
  把赏着先生有限的遗作,我们感慨多多。娇美的月季、富贵的牡丹、清幽的兰花、可爱的小鸡........处处都显透生活的清灵之美,绽放的梅花、傲霜的秋菊、萧萧的风竹、奇特的怪石........又无不露出先生的品节和傲骨。但先生用心最勤、着墨最多还应是那柔美的、清灵的、昂扬向上的牵牛。
 “门前一架喇叭花,夏日风清仍不差。朵朵开来如号角,催人早起事桑麻。”三两根斜倚的枯竹显出几点沧桑,几枝娇柔的牵牛枝蔓疏密相间,朵朵艳亮的喇叭花如号角般静静绽放,不如梅花的傲气,没有兰花的孤芳自赏,更不比牡丹富贵,但它平凡而富有生机,乐观而自信,现出生活的本真与朴实,这不正是先生一生风雨的人生画意吗?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