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王三盛的传说
发布时间: 2016-06-01 23:40 来源: 编辑:张成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刘辉光

  在汉水上游八百里堵河中段与泗河交汇口湖北竹山与竹溪两县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叫两河口,清朝中后期两河口白虎山下矗立起一座建筑面积两万多平米的王氏庄园,住着一户王姓的富商,两河口因王氏的崛起而名声大作。庄园主体呈一个大大的王字型嵌在白虎山白虎的脑门中间,距正门远处是一道石牌坊,在石牌坊与庄园正门中心点上高竖的石旗杆上,张扬着庄园主人不可一世的赫赫威名——王三盛。王三盛并非主人大名,据传是清朝慈禧太后所赐,其意指王家人盛、地盛、财盛。而真正的庄园主人大名曰王应魁是也。                        

英雄还是问出处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在用人之际英雄是可以不问出身的,在写记时候还是要问出身,不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王应魁生于湖北麻城。且说清道光二十四年麻城铁雁塔下砚池塘边的王员外家新房落成喜酒时忽报夫人给他添了个男丁,王员外真是喜出望外,而大喜之时也有悲,不然什么叫乐极生悲?酒席没散,又报来丧事夫人生产失血过多归天了。后来王员外给这个小男丁取名王应魁。也就是说王应魁生下来就没娘。不久王员外续了弦,王应魁就有了后妈。那时候不计划生育,王应魁后妈一口气给他爹又生了两儿子,他爹给他们取名王应荣、王应富。王应魁也就有了同父异母的俩弟弟。十三岁时王应魁的老爹也归天了,后娘带着他们弟兄三过日子,坐吃山空,不久他爹的一点遗产也差不多了,因为王应魁是老大,又不是自己所生,后妈从心底里对这个儿子不咋爱,找了个手艺不咋地的师傅,送他学铜匠。老妈的意思也不是什么学手艺,送出去混口饭吃甩负担罢了。师傅手艺不精湛,活路也不多,小应魁在他家也就是打杂,做家务。师父做铜器活,应魁也只是拉拉风箱而已,从没拿过锤子敲打一下。

  时间对人都是那么公平,富人一天穷人也是一天,富人一年穷人也是一年,王应魁在师傅家里吃尽苦头,一晃也就是三年,啥也没学会,有一次与师傅不快,十六岁逆反心理很重,赌气就走了。问题是自己不能独立,后妈虽然不好毕竟还是家,走投无路的王应魁又回家了。几年不见俩弟弟心里挺想念,三兄弟见面自然高兴,可是后妈不高兴,时间长了后妈就开始数落了,王应魁也只好装在心里,十九岁那年的一天,王应魁和弟弟砍柴回家,后妈递过一碗蛋炒饭让他吃,王应魁正调教家里的大黄狗,他很心疼大黄狗,顺手就把蛋炒饭分了一部分大黄狗,不等王应魁动筷,大黄狗吃了蛋炒饭就汪汪几声七孔流血,一命归西了。这时候王应魁心里明白了后娘的心机。事已至此王应魁隐藏在内心的苦楚一下子迸发出来,像发了疯、中了魔,这次他真的要弃家而走了,抱起一块大石头“噗通”一声丢进了门前的砚池塘,掉转身,拉过俩弟弟,哭着对弟弟讲:“哥哥实在难舍你们,但是哥哥今天非离开你们不可。”大弟弟应荣问哥哥:“你要去哪里?”应魁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小弟弟应富急着问大哥,“大哥你几时回来?”应魁指着刚沉入水里还在冒泡的石头说;“那块石头什时候漂起来我就回来。”说毕头也不回就走了。往哪里去?自己也一点主意没有的王应魁一口气跑到铁雁塔山顶,远望自己的家门,无限眷恋的流下泪来,那儿毕竟是生养自己十九年的家。经过没日没夜的爬山越岭,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一路上少不了沿门乞讨,挨家求食,也不知道走到哪里了,一日来到秦楚交界的山里,一打听是竹山县西。一个一无所有的愣头青就带着一双手来在这深山老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孑身创业还是难

  王应魁来到竹山,因为自己也曾学过三年铜匠,找了个铜匠师傅做起铜匠了,这样先把肚子问题解决好。也曾想在女蜗山下的宝丰街上周大户家里打工,可人家嫌他食量不大,担心粗活重活做不动而谢绝。后来在竹山县城黄州会馆遇上会馆柯主事,柯主事姓柯名正夫,也是湖北麻城人,为人仗义,好交朋友,扶贫济弱是他的常事。他见王应愧一口麻城口音,以一种他乡遇故知之态,与眼前这个年轻人进行了交流,得知王应魁这种遭遇和窘态,又是怜悯,又是同情,从会馆中拨些散碎银钱,要他去南关街住下,指点他开一间豆腐店,积攒点银钱找个媳妇成个家,日后愿在竹山住下或者回麻城都行。王应魁当天就来在南关街租下门面,住进了南关街。第二天柯主事又命人送来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打豆腐用的石磨、木盆、水桶、大锅、小铲、滤筛、滤架等用具,还给他请来打豆腐师傅教他做豆腐,这样王应魁这双学铜匠的手转行做起来豆腐来。此时正值农历年底,家家户户备年货少不得年豆腐,小伙子脑子灵,做豆腐的副产品全送人做人情,加上柯主事的人脉关系,生意红红火火,过年一阵子就赚回了第一桶金,一个人自由自在的过个年。 

  王应魁经营了一段时间豆腐店,感觉县城大商户多,自己这样小敲小闹何日能出头?他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看清了竹山当地丰富的生漆、桐油、楠竹、木材、杜仲、黄花、黑木耳、白木耳、天麻、枸杞、何首乌、野禽野兽、水獭、娃娃鱼、绿松石、大理石等山里资源,一日他晃悠到田家坝,话说田家坝曾经是古上庸国的首都,楚国灭了上庸后。这里是黄金水道的码头,上下一条街的黄金铺面给这深山带来了少见的热闹与繁华。沿堵河上通神农架、陕西,下出堵河进汉江可达郧阳、襄阳府等地,进长江可直达汉口。王应魁看上这里得天独厚水路优势,他回到县城,找到黄州会馆柯主事,说明自己心中想法,要搬迁到田家坝,柯主事心里想:这后生心里装的啥?真是海水不可斗量!柯主事从年轻人的言谈和眼神里看出了王应魁胸有大志,非常肯定他的主张,并从精神和经济上给与支持。王应魁来到田家坝不赶北坝的热闹,选定了南坝落脚,于是他在南坝半拉子街上租用了魏姓大户的门面,正儿八经的经营起竹山的山货来。 

  且说南坝街魏大户,在田家坝魏姓人居多,北坝一条街商户基本姓魏,而王应魁租房的房东也不知道是家中排行老八,也不知道什么缘故未考证,人称魏八爷。有人说魏八爷很鬼,魏八爷自己做生意,他把门面出租给王应魁经商,肯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其实魏八爷从心底里没看上这个外来户的年轻人有啥本事,自己本地人在这里做大半辈子生意,王应魁给自己造成不了危害。好心人提醒王应魁多留点神,王应魁笑笑说,我王应魁的魁字就是与鬼斗,他鬼算我找上了对象了。王应魁也打听到魏八爷有经商头脑,想挨着他学点生意经,他在县城做豆腐就知道生意靠人脉,特别顾及左领右舍,何况是自己的房东?时间一长王应魁与魏八爷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而且八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看出了王应魁大脑灵活,也愈来愈喜欢这个年轻人,八爷也了解到王应魁尚未婚配,就与王应魁说想给他介绍个媳妇,说的姑娘是他自己老伴娘家侄女儿,此话正中王应魁下怀,自己也二十出头,也该谈婚论嫁了,生意也要个帮手,女方又是魏八爷的亲戚,这样一来与魏八爷也就攀上亲戚了,王应魁满口答应了魏八爷。经过魏八爷的几次来回,王应魁真的相上了他的内侄女翁玉莲。 

  翁玉莲是邻县竹溪烂泥湾人,父亲翁久福在烂泥湾是个相当于今天的村组干部,在地方上也有点人气。烂泥湾是个盛产优质大米的地方,这儿大米上贡朝廷,又称贡米。农民每年把朝廷的贡米上交后所剩无几,吃不饱肚子。是王应魁设法诓骗朝廷,说烂泥湾的大米吃多了会得粗脖子病,自从不再要烂泥湾的贡米后,使烂泥湾的老百姓吃饱了肚子。这样王应魁的名声大作于竹山竹溪两县。给王应魁的生意也带来了效应。甚至是一种明星效应。  王应魁生来是一块做生意的料,灵活机动,他从老河口打来的丝绸布匹百货,稍有点赚头他就卖,薄利多销。那时候商业没现在销售是销售,收购是收购明显分工。这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用来出售的商品不多,货币流通量不大的特点。王应魁更不知道不到两百年后的今天,人民币还准备进入SDR时代。将会充当世界货币!王应魁以物易物的多,农村人手头紧没有多少现钱,来他店里带来些山货,毛皮、药材,甚至两只鸡鸭,一篮鸡蛋,王应魁都有收就收,这样一来他收购销售两头赚,也便利了山民家里之需。人人都夸他生意做得好,也就顾客渐渐多,生意慢慢红火起来。  王应魁与翁玉莲的婚期定于腊月初八,生意忙时间也过得快,转眼就到了良辰吉日这一天,王、翁两家的婚庆喜事的程序与操办与众差不离,不多叙说。到了王应魁与翁玉莲二人动真刀实枪的时候可能各有千秋。红罗帐里,鸳鸯被下的一对男女说睡觉,那叫以睡觉为名干不睡觉之事。新婚男女一起那叫干柴遇烈火。生意人就是生意人,说什么都离不开商业术语。王应魁摸着翁玉莲的私处他叫好门面,而翁玉莲摸着王应魁某部位她说大本钱。二人商量着如何在好门面里用大本钱大力发展自己的事业的同时也完成了传宗接代的过程。  话说翁玉莲非一般女性,不愧其父是个村组干部,她也就算个村组的官二代吧?比一般人见识广,处理问题能力也就强,还有个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婚后可算得是个好内当家贤内助,给王应魁插上了双翅,生意更加兴旺。有一次王应魁不在家,她乘那几年兵荒马乱食盐断路之机,湖广总督张基亮上书朝廷要求打通四川盐路获批,她抢先机,打通川盐之路,囤积食盐,发了一笔国难财。在郧阳府管辖范围内成了一个大盐商。几年后,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再也不愿意在姑父门面里寄居,而考虑建自己的新家。他选择了白虎山下建起一座建筑面积两万多平米的王氏庄园。这个庄园因时代给他打下了清朝烙印,其规模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是宏伟的。可以牛逼两百年。  建房是百年大计的大事情,一般人家也不会马虎的,王家更重视,首先是请来了风水大师看地取风水,王应魁与风水大师姚定坤经过多处实地勘踏,姚定坤选定了白虎山前,但是这儿是一大片坟地,是近处金姓的祖坟山,王应魁看后说姚定坤开玩笑,看的什么风水,骂他看走眼了。我怎么能把房建在人家的祖坟上?经姚定坤一阵阴阳八卦说一说,这个地方只能建阳宅,你在这里建房后会怎么发达的。王应魁接过话茬说,就是风水好想把房建在这里,别人不迁祖坟不让你建,也是不行呀!王应魁死活都不同意。后来就这样搁浅了一段时间。但是事情传到金姓家族后,说是王应魁要挖他们祖坟建新房义愤填膺,真是岂有此理?金姓族长金利权在本姓祠堂召集会议,骂王应魁仗财欺人,坚决反对王家作为,并号召全族誓保祖坟。发出狠话刺激了王应魁的心,王应魁年轻气盛,也就赌狠除了此地不建。如是乎,一边是人多势众,一边是财大气粗,一场争地战拉开帷幕。后来官司打到了竹山县、二审打到郧阳府了,挖人祖坟犯大清条律是铁的事实,王家败诉是定局,然而,有钱不仅能买鬼推磨,王应魁还真的买到了磨推鬼了。不仅竹山县令钱唯图被收买了,郧阳知府沈布庆也见钱眼开。两场官司王应魁全胜。金家输了官司,也输了面子。金利权只好写信求救于自己的老表杨爵臣,杨爵臣竹山人,新疆驻军提督。金利权想老表出面,干预知县、知府的乱作为,可惜远水救不了近火,信去石沉大海。这样王应魁就顺理成章的在金家祖坟地盖房了。经过三年的建设期,战地面积二万平方米的王家庄园才告完工。第四年元宵节过后,王家华厦落成庆典,王应魁的大儿子王立清这时也三岁了。  至此王氏可以说已经到了当地的明星户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王应魁夫妇此时也迈入精力最旺盛时期,生意路也处于稳步健康发展黄金时代。他们夫妻尝到囤积食盐的甜头,做生意必须是我有你无,你有我多才能取胜。前提摸准市场信息和走向趋势。他们为了在竹山垄断桐籽、桐油市场,开先河春季向农民发放桐籽收购定金的办法。今天期货的祖师爷就是他们。王家大院完工后。王应魁开始大力购置田产等不动产了。有一年开年后生意上资金短缺,为了筹措资金,他们玩儿起了银劵来,自己印刷出有面值的一张张票子,盖上王氏商号大印,用于农产品收购和应对自己的供货商。这就是早期的银票,他把银庄甚至是银行的业务做起来了。此时的王应魁可谓是家大业大了,雇佣的长工短工可能王应魁自己也说不清楚,田产达到方圆几十里,有一次一个下人不知什么原因与王家的管家呕气要走,管家说你可以走,在外假如没路走了你随时可以回来。那下人说我不会回来的,我拉屎也不会拉到你们王家。一赌气竟赶了一天一夜的路,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忽然觉得肚子坠胀要拉屎了,他走到一个避人的田角落,呼啦一下就拉了一泡臭屎。起身扎裤子时见一农夫在干活,他赶紧打听此地何处,农夫回答这里是某村。他接着问这田是你家的,农夫回答,我是佃户,田主是田家坝王应魁的。那下人直气得肺都快要爆炸了。

   此时王家儿子尚小,士农工商王家只缺读书做官人。这么大的家业除了王应魁夫妇,全靠管家们照看,这里面也不排除一些人在王家做事谋取自己私利,打虎还要亲兄弟,翁玉莲多次与王应魁商量,催促他回老家把自己的两个兄弟搬过来一起做,王应魁不是没有这个打算,而是从内心里对自己的后妈还是有些怀恨,口头推说业务繁忙抽不出身。经翁玉莲紧催,他才在一次去老可口经销一批桐油因价格下跌亏损一万五千两白银,一时没钱兑现年初发出去的银劵顺道回了一趟老家麻城。  那年天干,麻城铁雁塔下砚池塘干了,当年王应魁临走时丢到塘里的石头显出来了。那天王应荣、王应富兄弟看着自己两个孩子在大哥丢在塘里石头底下摸泥鳅,应富对应荣说,二哥,那石头出来了,只怕是大哥该回来了。应荣说只怪咱娘心太狠了,只怕是大哥不会回来的。王应魁一巴掌拍在应荣肩上,谁说我不会回来?兄弟二人一转身见大哥站在背后,真是喜从天降,弟兄三一时都泪流满面。哥三只顾拉手拥抱,任凭六行老泪流淌。王应富对着摸鱼的少兄弟两喊:立晴,立靖快起来,你们的大伯回来了。他这看似对着孩子喊,其实也是通知屋里妯娌两和自己的妈。王应荣媳妇周玉荣、王应富媳妇张红玉双双出门迎接大哥,少兄弟两带着满身泥巴上岸,就往大伯身上靠,急的妯娌二人急忙一边拉过孩子生怕弄污了大伯的衣服。一边让大哥进屋里坐。王应荣帮着大哥拎着藤条箱一起进屋。大哥打开藤条箱拿出接待小孩的糖果给侄儿,又拿出两套时兴的旗袍给两个弟媳,最后拿出一件皮袄说这是给咱娘的,边说边问咱娘呢?王应魁后妈都秀枝听说自己隔肚皮的大儿子回来了,都不好意思见他,在房里不出来,两妯娌忙去房里把老娘请了出来,王应魁叫了声娘,并说自己出门多年没孝敬老娘,边说边把皮袄往娘身上套,您试试,看看合身不?后娘没等穿清楚衣服就叫合身合身。一家人不计前嫌的其乐融融感天动地了。王应魁在麻城老家住了几天,把自己这些年的情况与家人说了许多,他要卖掉房产和田产,要把一家子搬迁到竹山落户,一起打拼。就是没说桶油亏损档子事。全家人都愿意一起走,唯后妈有怕王应魁记仇,有点犹豫,再想过来,自己有两个亲儿子在还怕他不成。不久,王应魁带着变卖家产的白银和一家人浩浩荡荡来到了竹山田家坝。          

打虎还要亲兄弟 

  当天麻城老家人和竹山新家人亲亲热热合二为一。在田家坝新庄园里王应富住前院,王应荣住中院,王应魁住后院。后妈及二位弟弟、弟媳看到大哥这么大的房子和家业,不得不佩服大哥大嫂的能耐。从此二位弟弟更加尊重和服从大哥,家里家外王应魁说了算。一段时间后两个弟弟熟悉了山里的生活环境和生意路径,王应魁调整了经营思路,扩大了经营规模。给大弟和二弟进行了分工,王应荣驻黄龙潭主持新成立的王记货物购销中转站,负责汉江以北三县货物购销。王应富驻老河口,负责襄阳、樊城乃至汉口营销往来,尤其是商务信息的传递。王应魁坐镇田家坝,负责汉江以南三县购销和竹山至汉口整个生意的部署与安排。王应魁为了避嫌,把自己老婆翁玉莲管账业务交给了请来的魏四喜。生意大了,场面宽了,人客多了,王应魁索性请来了黄州会馆柯正夫当管家、魏八爷当支客、门卫护院等等、还特意请来两个丫鬟侍奉曾今在他饭中下毒的后妈。  王应魁一一安排妥当后,腾出功夫来逛逛女娲山西的宝丰街,这儿是竹山绿松石集散地,传说女蜗补天就是用这种石头。清朝中期绿松石在西藏销路很畅,布达拉宫佛像身上饰品多数是绿松石。逛完宝丰街,王应魁来到了女娲山北的喇嘛山,喇嘛山上到处可见开采绿松石的矿洞,他走进一个据说是郎舅合伙开采了三年一无所获遗弃了的矿洞,他正往洞深处走着,忽然只听前面轰的一身巨响,洞顶塌方了,吓得王应魁屁滚尿流了。等尘埃散尽,他摸进去看个究竟,塌下来的全是大小不等萤光闪烁的绿松石!他心想这真是挖穿山洞无觅处,应魁得来不费工,财来了大门是栓不住的!王应魁趁深夜雇了十辆马车,载着满满的绿松石,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了女娲山。他马不停蹄的赶了一昼夜的路,来到了老河口,在王应富管理的王记货栈停下来。横直不见三弟出来接应,一打听才知道王应富去了怡春楼在名妓皮婉儿那儿风流去了。

  王应魁也知道三弟打十一二岁时候就爱与异性打情骂俏,就不知道他成家后还爱这档子事儿,纯粹是后妈惯成的。王应魁气不打一块儿出,找到三弟后狠狠数落了一顿,弟弟说:“哥,我只是晚上玩玩,没耽误生意。”大哥说“我一路过来吃根油条就不舍得,你不耽误生意不要钱玩?不伤身体?”弟弟见哥哥一路辛苦,自是理亏再不争辩,王应魁也不再深究,兄弟两接着商量如何押运宝石进藏的大事。一个月后他们的队伍来到了新疆吐鲁番,离家越远他们害怕,他们知道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人野蛮,担心被劫。王应魁想起了新疆驻军杨爵臣,但是杨将军是自己仇家金利权的亲戚,我找他岂不是送肉上砧板?看着自己十几骑宝石和一行人的安危,王应魁还是硬着头皮求救于杨爵臣,杨将军二十多年没回过老家,对家乡一点也不了解,听说是老家来人自是欢喜,大摆酒宴款待。王应魁既鬼也大方,他没亮明真相,自称杨爵民。并拿出没花本钱的绿松石相送,杨将军一高兴,认了这个杨家兄弟,还派出十三名军士和战马荷枪实弹的为王应魁护驾保航去西藏。在西藏半月到二十几天十几骑绿松石销售一空,王应魁拉着白花花的银两返程来,回头他要送杨将军一车银两被拒。杨爵臣继续让军士们护送银两回到长城里才撤退。一个月后王应魁拉着一车白银送到杨爵臣老家答谢他一路照应。杨将军家人把王应魁就是金利权仇人的真相告诉了杨爵臣,并戳穿了他谎报姓名杨爵民,故意与杨爵臣套近乎的嘴脸。不久杨爵臣回信说:事情过去了就作罢,冤家宜解不宜结,还赞扬了王应魁有脑子,精明能干,并嘱咐弟弟学习他。王应魁把绿松石赚得的银两大肆购置田产,三年内方圆二百里都有王家佃种田地的佃户。后来王应云负责收租粮,每年秋后来王家交租的佃户络绎不绝,王家粗茶淡饭管佃户饥渴,相比竹山其他地主人性多了。          

 有钱不是万能的   

  话说清朝嘉庆年间官僚地主大量侵占农民的土地。农民无法谋生,只得流落江湖。湖北襄阳出了个白莲教徒、女农民起义军首领王聪儿,不久其势力席卷鄂西和川东两省,朝廷下力剿杀王聪儿。一日朝廷领兵元帅德楞泰领人马追杀王聪儿,遭到王聪儿伏击,打得德楞泰人马屁滚尿流。败阵的残兵败将打仗不行,掳掠百姓很拿手。当他们兵退两河口时,王家怕被劫财,又避让不及的时候,管家柯正夫变避让为主动出迎,他们计划破小财,备酒席,免大劫。王家备好酒席,拉着“欢迎领兵大元帅德楞泰莅临”的横幅,鞭炮锣鼓齐鸣,热情感化了德楞泰,他们也就不好意思洗劫王家。酒宴前德楞泰还参观了王家厨房,王家厨房切菜砧板是王家老二发明的,是由制作得很老的豆腐经过高压而成的。其好处是切菜没有木屑。王应魁为了讨好德楞泰,介绍其砧板时候一马屁拍到马腿上了,他说自己的砧板不怕刀子砍,就像德楞泰士兵用的盾牌,德楞泰想你这不明明是骂我带的是豆腐兵吗?德楞泰一怒,照着王应魁腮帮就是一耳光。吃了酒席不叫一声谢谢带领兵马走路了。王应魁为迎接德楞泰部队摆出的百十桌酒席他不觉得冤枉,倒是这重重的一耳光实在冤枉。王应魁思来想去,悟出了一个道理:我这就叫有钱没势。官、权、钱三个字我家缺了二字,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有钱有势。如是乎,他想到了做官。好在那时候有钱可以买到官衔,再如是乎买官成了他的梦想。  被打受辱虽然悲哀,但生意还得做,钱还得赚,王氏继续他们的事业。这时候他们经营生漆和木材,把竹山的生漆和木材贩运到老河口、襄阳、汉口了。

  一日,王应魁、王应云兄弟在襄阳城闻听得襄阳籍朝廷重臣单懋迁要在老家起造府邸正托人去深山打探购买木料事宜,王应魁对二弟说:我家要做官,要出人头地,这一宝就要压在这老爷子和竹山的木材上了。晚间,兄弟就找上门来,单懋迁老家管家仇二爷爱理不理的接待了这对不速之客的兄弟。直到王应魁递给仇二爷一张200两的银票,仇二爷才透露了单大人建造府邸的真实情况,接着王应魁说单大人建房木材我包下了。仇二爷见他们是生意人就问及价格,王应魁说你还没见货说什么价?待来年春汛我放排过来货到再说。保证不误您的大事。仇二爷心想,你不说价,等你货到地头,我砍你价你也逃不走。这个冬季王家中心工作就是砍伐木材,为单大人府邸备料。那时候砍伐木材不用砍伐证,也不缴纳育林基金,他雇佣两河口的乡民大肆砍伐原始森林,拣那粗壮高大红心杉木和楠木只管锯拉斧砍,不久就把两河口的树木放倒完毕,还嫌不够,隔河向东砍到了九华山,由泗河向西砍到了竹溪的烂泥湾,向南砍到了峪峡、驴头峡。嫌土锯土斧不利,派二弟去日本购买油锯。先进工具到手更加快了砍伐进度。春节前后王家庄园附近河滩上、场坝里到处堆满了木材。  他们把砍来的木材按优次分开,优质的发给单大人,次等的才供应给汉口、襄阳的木材商。等到堵河和汉江洪水期,王家每五十根打一木排,整整一千木排。头排到了黄龙潭,后排在两河口才出动。王应魁兄弟在头排没动就坐船先行。到了襄阳兄弟打听得善懋迁告假回乡在襄阳,找到仇二爷,拜见了单大人。单大人见是木材商来了,问价格几何?不料王应魁说:你单大人在朝廷上替皇上当差,下为老百姓谋福,也算有功之臣,在家乡新起府邸,草民我在郧阳一带也算殷富,今日千吊木牌到襄阳,只要你看得上就算我王某人对你的一片孝心好了,分文不取,还谈什么价不价的?经过一番推让,善懋迁大人说:老夫新造府邸,你王老板慷慨解囊我受之不当,却之不妥,日后若有什么为难之事你尽管开口。此话王正中应魁下怀,嘴里说:岂敢劳驾大人!在下告辞,我要去照看木排拢岸,抱拳哈腰退身出来。三天后一千吊木排全部到了襄阳汉江码头。一吊木排上前头一人拨桡撑篙,后头一人掌舵稳艄,一千吊木排就是两千人,王应魁命他们把五万根木头搬到单懋迁建房工地上堆码得整整齐齐。王家兄弟的举动着实感动了单懋迁单大人,他命仇二爷去襄阳城里酒店安排宴席犒劳这些放排工,在府内安排他们兄弟三一桌,我来亲自着陪,人不论贵贱总得讲个交情。晚上单府酒宴备至,迟迟不见王氏三兄弟到来,单大人只得问仇二爷怎么回事,仇二爷说王家兄弟讲信用不会不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耽误了。说话间王应魁领着老二、老三风风火火赶到单府。单大人问他们为什么迟到,王应魁回说:“这么多的人吃饭,这么多的酒店,我兄弟们一一去结账耽误了,对不起单大人,失礼失礼。”单懋迁指着仇二爷:“我不是叫你去招待客人,怎么让他们结账了?”王应魁接过话头:“大人,这些都是我雇的人,不能让你破费,你们联系的酒店都招待得很好,你的金面子很大,他们都很优惠,不用你们客气,话说回来,你家这桌酒席我兄弟就不客气了,我兄弟用了不会付钱的。”这席话说得单大人哈哈大笑,笑声中大家入席坐定喝酒了,单懋迁喝酒只是抿一抿酒杯子,而王氏兄弟实打实地喝酒,酒至数十行,王应魁珠泪滚滚,单大人问其故,王应魁诉说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说到了好心款待德楞泰,反遭他一耳光的不幸,由此说到王家有钱没势受人欺,话语间透露了王家想做官的气息。单懋迁是什么人呀!他一下子就听出话音了,他说朝中无人难做官,那公务员考试也不是好考的!不过朝中有规定,有钱可以买官衔(虚职)。当然买官委实不好听。王应魁借酒壮胆无所顾忌,我不是有你单大人在朝吗?单懋迁说你这样吧,今年乡试、府试、会试时你王家派人参试去,只要是能过前几试,老夫保你殿试。这场中常委个人与村民的私交只能到此为止。王氏三兄弟就此撤退。  事隔两年,仇二爷来到两河口,说单府官邸落成,单大人已回京城,写来一封书信:慈禧老佛爷建造颐和园正缺做柱子的木料,看看王老板是否能弄来前年我们家建房同样的木料,送到北京颐和园工地,有可能保你家出个官。王应魁想这是天大的幸事,满口答应包在我身。好酒好菜招待了仇二爷后,又送他一船山珍,仇二爷回到襄阳,复了单大人的信,也大大的美言了王家一番。王应魁把砍树的事情交给了二弟,王应云也着实负责,专挑山里的笔直的大楠木,他砍了几千根,精挑细选一千根准备送京,为了京城的颐和园,也为了竹山出个官,从此楠木与竹山拜拜了。2014年竹山龙背湾水电站建成,从淹没的库区内两河口旧址移出一株楠木树现植于花木公司的圃园里,经公司园丁精心照料,还枝繁叶茂的长在那儿,去年我有幸亲眼见过这株还活在竹山的楠木树标本,据林业部门专家说树龄应该有300年以上,胸径大概有二尺过头,但树身弯曲,公司老总告诉我,假如它长得正直,现在也应该在颐和园。弯曲可以避祸?难怪乎如今的人都不直爽。  押运木材进京是王家头等大事,王家老兄弟三个,下一辈兄弟十人,由谁担当此大任非常重要,可以这样说人人都有私心,王应魁后妈只想在自己儿孙里选人,老兄弟三之间都好处理,老妯娌三各自但愿自己的儿子出任,下一辈十个除了小的不懂事的不知道事情的重要性,其他都想自己出任。王应魁只得让管家柯正夫出一个主意,老柯纵观全家局势只得说拈阄儿,后命账房先生魏四喜写阄,魏四喜稍做了一下手脚,让王应魁大儿王立清拈着,大任就这样降落在王应魁父子身上。王氏父子押着楠木由堵河而汉江,由汉江而长江,由长江而海河,最后从天津卫转陆运到北京颐和园工地。单懋迁提前得知王家父子押树到京消息,特相请慈禧老佛爷去颐和园工地视察工程进度,单懋迁陪着慈禧老佛爷满怀兴致来到颐和园,慈禧太后看到部分运到的上好楠木,高兴得合不拢嘴,夸耀单懋迁会办事,王氏父子恰好遇上,吓得回避不及,父子齐齐跪倒在地,单大人主动打招呼:“王老板,这一路不远万里送树进京,辛苦你们了。”王应魁战战兢兢回话:“在下回禀太后老佛爷、单大人,山野小民能为建造颐和园以尽绵薄之力,实乃老佛爷恩泽浩荡,小民三生有幸,何言辛苦!”慈禧太后见单懋迁对这二人这么熟悉问:“单爱卿,他们是谁?”单懋迁:“回禀老佛爷,他们是我湖广至亲,家住郧阳府竹山县,闻得朝廷建造颐和园,专门捐赠廊柱梁木来京城的王应魁父子。”老佛爷听说是来捐赠木料的心里特喜,我正愁颐和园经费呢,前些日有大臣嘀咕我动用海军经费,这捐赠木材不正好给我节约一笔经费了,老佛爷一高兴对着单懋迁说:“他们这么远专门来捐赠木料也挺不容易的,既然王老板为国一片忠心,我们也不能亏待他们,问问他们有什么需求。”单懋迁得人重礼,受人之托,还真忠人之事,他对老佛爷说:“王老板是个勤俭之人,家资殷实,家里也不缺什么,只是缺个什么一官半职的人。”王应魁父子长跪地上也不觉得膝痛,老佛爷对单懋迁说:“我记得顺天府好像有个缺吧?”王应魁接着:“顺天府缺个府尹,望老佛爷明示。”老佛爷说这一老一少的事儿就由你补个缺就行,说毕上了车辇转身。单懋迁连说:“老佛爷圣明,老佛爷圣明,臣代他父子谢谢老佛爷恩典。”其实老佛爷圣明个屁,顺天府尹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助理职务,这两个送树的她又没考察,他们能担当吗?直到单懋迁叫王应魁父子起来,把这样官职说明白,王应魁才想起请单大人客,在酒楼三人敲定由王应魁之子王立清任顺天府尹。酒毕单大人领着王家父子去了顺天府,送王立清就职,单大人官大面子大,先上任,后办文书。王应魁在顺天府打点了有关官员,玩了半月回湖北竹山了。                  

三盛牌匾的由来

   朝中有人不仅好做官,王家自从出了个顺天府尹,在郧阳府名声大作,在竹山县、甚至郧阳府地方官员也都刮目相看了,王家终于出人头地了。生意也更火红。王家根据王应魁购置田产、搞活生意的经营思想,他们把生意直接做到了京城,因为有了单懋迁和王立清的人脉关系,他们根据京城的需要和竹山的出产,生意越盘越活。

  王氏是官商勾结的祖师爷!王家在北京做得最好的的是木炭生意,竹山的栗木柴烧出来的木炭有一层白霜,落地有一种钢铁落地的脆响,火力旺,耐烧的特点,人称白炭。那些年竹山给北京来了个雪中送炭的送温暖活动,王立清为了白炭在京城畅销,少不了给大臣们家里送炭,王家的行动确实给京官们送来了温暖。白炭也给王家带来了白花花的白银,落入王家的银库。由于王家家底殷实,王立清出手阔绰,在顺天府乃至朝廷重臣中间关系密切,三年后大臣们一致举荐王立清升任黄河道台。黄河道台与顺天府尹级别相当,但是这是京外官,他远离朝廷,是独当一面,独施其职的官员,不做府尹的助理性实务了。  王立清是个孝顺的孩子,他知道父亲孑身一人来竹山创业的艰辛,父亲的一生吃苦耐劳,把个家发展到现在的地位不容易,在郧阳府是个富裕殷实之家,自己的官职也是他老人家操劳所得,他想给父亲弄个称谓最好。也就是给王家弄个值得骄傲的荣誉称号。也不枉自己在外为官一场。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单懋迁大人,他想朝廷用“亿万富第”以封。单大人说这个一是要名副其实,二是要机遇。你先还是好好为官,做好你的黄河道台本职工作吧!说机遇机遇就来了,公元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农历乙未(羊)年,慈禧太后迎来了六十大寿。各省、府、县、道台官员都想回朝祝贺,王立清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的。进入羊年,王立清就着手准备老佛爷寿辰礼物,他想到了竹山的绿松石和太后属羊,由王应魁在竹山弄到一块羊坯型的绿松石送到京城,找到加工玉器的光明楼,请上一流的雕刻师,雕刻出九十九个篆体寿字。羊角上顶一个大寿桃。用这样的羊寿隐喻老佛爷阳寿的礼物。  朝代虽然从康乾盛世已经走向了衰败,1894年经历甲午战争大败日本,1895年是签订丧国辱权的中日“马关条约”之年,但是老佛爷的寿辰一点不含糊。中国人就是会玩排场,与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相比,除了没电、没有飞机、没电视直播、没群众参与和地点不在天安门外,喜庆的气氛毫不逊色。寿辰当日,朝拜的大臣比平时多多了,京外来了许多官员,一大早就排队等候,王立清端着绿松石的寿羊也在队伍中,当他来到老佛爷跟前时才知道什么叫排场,太后正禁坐在一个房墙大的真金铸成的寿字前接受各方官员送礼,当王立清送来寿羊时,老佛爷非常高兴,报名姓的公公说:“黄河道台王立清,送绿松石寿羊一只!”老佛爷仔细的看了看王立清,又看看寿羊问:“你就是当年湖广郧阳府向颐和园捐赠木材柱子的?”王立清答:“正是卑职。”太后夸奖了他家送的楠木很好,问今天送的什么?他回:“寿羊一只。”老佛爷看看这个宝贝,心里非常喜欢,随口问:“你在黄河道台供职以来怎么样?”王立清回:“托老佛爷洪福,我很满意这项工作。只是......只是......”“只是什么?”老佛爷追问。“只是我家父亲想得到老佛爷您的封赏。”老太后今个儿高兴,问:“你父亲想我怎样封赏?”“封个亿万富第什么的?”“亿万?够吗?”王立清说我家怎么怎么富裕,可算得人盛、地盛、财盛。老佛爷说:“那就赐你家个王三盛称号吧?”这时候单懋迁大人心里明白王立清在干嘛,也凑拢过来。王立清见单大人来了胆儿也更大了。“敢烦老佛爷格外恩典,给俺家提写一下王三盛吧?”老佛爷一句:“来人呀!笔墨伺候。”侯马二位公公“喳”的一声,一个磨墨,一个铺纸,慈禧太后挽袖接笔,悬腕挥毫,落笔写下“王三盛”,又在宣纸头上加上一行小字:慈禧太后提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华诞之日。单懋迁陪着跪地的王立清同谢老佛爷格外恩典。酒宴散,王立清回到下榻的酒店,王应魁正在酒店等候,见到慈禧太后的亲笔书,兴奋劲儿说不尽。王应魁回到竹山,大肆炫耀自己得到当今太后封赏。并着手精心制作扁额,选定樟木打眼穿榫,表面刨得冰溜光滑,用朱色红漆为底,从右至左,拓字阴刻:慈禧太后提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华诞之日。中间王三盛三个大字用足色黄金突兀镶嵌,整个匾额金碧辉煌。王家人把那牌匾看成是皇家的大伞,能遮风挡雨。是一艘商船,能装回金锭银锭,是自己的脸面,一家人走到哪儿都有光彩。王家选定黄道吉日,并发出请帖,准备挂匾。是日,郧阳、襄阳两府知府应邀到场、上津县(今郧西县)、竹山、竹溪、均县(今丹江口市)、房县知县如约而至,竹山本土各界名流摩肩接踵达到。加上看热闹的人群,偌大一个王家庄园空场院停满了大轿小轿、高驴大马挤得水泄不通。吉日吉时到,升扁仪式开始,在锣鼓鞭炮声中,搭掩着红绫的三盛牌匾向石牌坊上缓缓上升,把匾的铜环扣在石牌坊顶部的预制件上。襄、郧两府知府各拿一根缠绕着红绫的竹竿挑揭搭掩在三盛匾上的红绫,阳光下红底金字的牌匾熠熠生辉。庄园空场院上众人欢声雷动。

  至此两河口王家不再叫两河口王家了,改称王三盛了。王应魁、王应云、王应富不再叫王家大、二、三老板了,人称盛大老爷、盛二老爷和盛三老爷了。翁玉莲、周玉荣、张红玉称盛大奶奶、盛二奶奶、盛三奶奶。下一辈按大小排序都冠以盛字,如盛二少爷、盛大小姐等。这时候的王家已进入了鼎盛期,少字辈弟兄十个也开始结婚生子了。此时的王应魁心情也十分舒爽,自己这一路奋斗几十年两鬓也斑白了,五十出头的人也想歇歇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就放权给王应云和王应富他们商量着办,还有管家柯正夫魏四喜当作参谋。远方的大儿子总是捎信儿让他注意身体,他也就这样重视身体以延年益寿。欢度晚年,享受自己到天伦之乐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审计厅)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