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成 程 平 王雅琦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作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2%的人为贫困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必须要啃。
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兼顾水源地保护和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我县不断创新生态扶贫机制,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探索出了一条绿色扶贫之路。
生态兴业,绿色产业强筋骨
在竹山,绿色的注解从古延续到今,茂林修竹,山清水秀;绿色的画卷从南延绵到北,林涛绿海,漫卷如画。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坚持绿色为魂、生态优先,围绕“两绿三生”产业,在绿色转型中推进精准扶贫、加速产业升级,在片区开发中探索产业扶贫新路。
暮春时节,上庸集镇的后山上,枇杷、石榴、雪桃等林木长势良好,一个面积达1600亩的“花果山”雏形已现,周边224户1016名贫困人口将从中受益。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我县以绿色扩产业,以产业促生态,让群众分享绿色成果。截至去年底,全县以肚倍、茶叶、核桃、耳菇林等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达78.41万亩。
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谋划地加大对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的支持力度,林业产业基地中有30%以上面积为精准贫困户所有,全县80%以上的精准贫困户都有基地。在全县现有的125600核桃基地亩中,5170户贫困户拥有核桃基地13079.46亩,户均拥有核桃基地2.53亩。
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整合项目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场经营主体,成规模地发展林业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去年1月,竹坪乡陈家河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陈杰返乡创业,在擂鼓镇红岩村投资1300余万元租赁育苗基地200余亩,引进四个红豆杉品种,建成大棚98个,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培植“地上摇钱树,林下聚宝盆”的种植格局,带动该镇60户余贫困户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我县已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100余家,辐射贫困人口近3万人,为贫困人口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以绿为媒,林旅结合助脱贫
从县城出发,沿315省道一路西行,沿途麻家渡镇总兵安、宝丰镇曹家湾、喻家塔村等美丽乡村旅游点接踵而至,这些近几年刚兴起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主打的都是休闲、体验、观光、绿色等招牌,留下了“林业+旅游”的深深烙印。
生态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我县用“林旅结合”的创新实践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了生动解读。以持续深入推进 “绿满竹山”行动为抓手,两年来,造林绿化 64582亩,全县先后有1个乡镇、12个村获评省级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打造了九女峰森林公园、麻家渡总兵安乡村旅游等项目,以观光餐饮、果品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农业成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2万余贫困人口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总兵安村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次,去年,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为兼顾生态保护与地区脱贫发展的目标,我县通过奖补政策、激励措施,动员贫困农民主动发展生态产业。按时发放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补贴,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已兑现资金1022万元。将符合规定的379万亩天然林争取纳入天然林提标扩面工程,获得补偿资金5685万元,全县80%以上的精准贫困户享受这一政策。
去年,全县1060名贫困户转岗成生态护林员,每人获得生态管护“红包”4000元。以2016年预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从17个乡镇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聘任生态护林员,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今年,力争将生态护林员人数增加到1500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