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西部新城概念规划图
■文/记者 徐正国 图/记者 张启国
一座城市的规划,有很多动因和铺陈,但对当下的十堰来说,一定少不了一个令人期待的注脚: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人民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今年2月25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十堰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宣布,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并将其上升为省级战略!
如何使这面来之不易的发展大旗高高飘扬,耀眼夺目?10月19日,十堰市党政代表团赴皖苏鲁豫考察之后,市委召开工作会议提出,全域谋划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美好蓝图。其中,将全面启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修编作为先导工程和首要工作,要求“高品位、大手笔、大气魄”搞好规划,彰显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比较优势及其独特魅力。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也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堰市全域高品质规划正在扬帆起航。
■ 抓规划就是抓全局,抓规划就是抓发展。我们一定要把规划编修作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各项工作的先导工程和首要工作,大到发展的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小到各功能区的控详规、单位建筑设计规划、生态绿化、河道治理、每一个重点标志性建筑的设计都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各地、各产业、各行业规划相结合,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 眼界开阔与智商能力并不挂钩,见多识广,才可能超越自我,超越周边;视野局限,行动必然有局限,到头来发展肯定受限。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我们还需要站位更高、视野更宽、理念更新、气魄更大、作风更实。
■ 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把各项工作做扎实,要以伟大的心态来抓好小事,各地各部门、各级干部都要自觉依法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美好蓝图逐步变成现实。
■ 十堰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要向洛阳、徐州学习建设经验,按照中心城市的体量标准和“三国两区一基地”的发展定位,统筹谋划城区大框架,按照“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城则城,宜园则园,组团化发展”的思路,形成滨江临水、依山靠山、“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
■ 气度决定格局,规划的水准,体现城市的品质,关系地方的定位走向,影响地方的长远发展。只有高点定位,高端规划,才能最终实现高位发展。
——摘自市委书记周霁在市委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大气魄打造高品质规划
每一件事物的革新,都需要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洗礼。
年轻而古老的十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需要怎样的远见与气魄?
市委书记周霁掷地有声:“眼界开阔与智商能力并不挂钩,见多识广,才可能超越自我,超越周边;视野局限,行动必然有局限,到头来发展肯定受限……我们必须借智、借脑,借鉴成功省市的成熟经验和做法,迅速启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
思想决定行动。10月13日至18日,市委书记周霁、市长张维国率100多人的党政代表团,赴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徐州市、山东省临沂市、河南省洛阳市和南阳市,对这四省五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进行考察。
在为期5天半的时间里,考察团参观了60多个点,行程3000多公里。考察规模之大、路途之遥、行程之密、节奏之快、内容之多,在十堰历史上还是首次。
考察期间,大家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比,一路议,共同感受是“震憾”、“提神”、“解渴”:洛阳市是千年帝都。因发展受限,他们通过规划引导,改造老城、建设新城,跨过洛河、组团发展,拉开框架、合理布局,新建成了常驻人口达66万人,由行政商务中心区、大学城和体育中心区、洛龙科技园区、隋唐城遗址区、关林商贸区、滨河居住区等六个功能区组成的生产生活新区,通过组团发展,实现了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产城融合、互动共赢,目前又向伊河以东推进,通过中心城区的推进、新区的拓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而临沂市则实行“合纵连横、一心七轴”规划布局,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徐州市推进“双核心五组团”规划布局,特别是通过规划引领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发展,成功实现产业由老转新,城市由灰转绿,群众由贫转富,实力由弱转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十堰的全域规划,周霁在考察之后响亮地提出:十堰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其规划必须高于、优于、雅于周边地区。要跳出十堰看十堰,跳出湖北看十堰,勇于把十堰放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放在中部地区、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视野,立足高起点,着眼高标准,致力高品质、大手笔、大气魄,面向国内外,科学制定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