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县劳动模范、县自来水公司经理徐茂群
城市供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维持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和谐、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徐茂群同志作为我县供水事业的领头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超前谋划我县供水事业发展蓝图,书写了新辉煌。
改造扩容谋发展
县水厂1966年建成供水,1976年第一次扩建,1987年新建城西万吨水厂,1988年底投产日供水量达到1万吨。随着我县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供水能力和陈旧的供水管网已不能满足城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2004年10月,该公司在完成民营化改制后,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最后决定对公司供水能力进行扩容改造,彻底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供水瓶颈。并通过入股、集资、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正式启动城区供水扩容改造工程。
在进行城区供水扩容改造的同时,又投资100余万元,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供水管网延伸到桥东,结束了城关镇桥东村村民自建国55年来无生活饮用供水的历史,而且还为桥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供水保障;投资80余万元,铺设了南门村供水主管网,为南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投资200余万元,将供水主管网贯穿潘口乡,推动了该乡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工程的实施?更使我县城区供水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供水能力扩大:日制、供水能力2.5万吨,可供13万人的日用水,完全可以满足到“十一五”末县城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供水压力增强:供水管网延伸:新铺设和改造管网20余公里,并且管网形成了日供水4万吨的输送能力;供水范围拓宽:由现在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彻底解决和改变城区内部分地段无水用的历史,实现了24小时内不间断供水的新历史。
让农民吃上安全放心水
解决农村人饮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虽然能够在乡镇、集镇采用集中式供水,但自来水属内向型产品,无法包装外销,并且市场空间有限,受产品单一性和供水事业公益性特点的制约,一是收入微薄,资金有限,有限的资金还要用于制水、供水的再生产环节;二是供水行业投资规模越大,回收周期越长,投资企业反而陷入“投资—亏损”的恶性循环,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涉足这个行业。在这关键时刻,徐茂群同志作为我县供水事业的领头人,毅然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2005年9月30日,投资1800万元的宝丰水厂首期工程建设施工;2006年6月,投资300余万元完善了溢水水厂的配套设施、管网建设,累计解决了近1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了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还将我县西部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四个乡镇的供水系统连成一体,形成一网供水、多点辐射,构建了我县供水事业发展新的平台,更有利于乡镇水厂走“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政府、群众、企业“三赢”的目标。
为社会稳定献真心
作为长期从事城市供水工作的工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更使徐茂群同志认识到:自来水事业,是承托着整个社会系统运转、关系到基本生存条件、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公用事业。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还承担着部分改革的压力和发展的重任,具有“市民缓冲器”和“政治稳定器”的重大作用,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改制三年来,在他的领导下,在确保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兼顾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累计为城市消防无偿提供用水达7.5万吨,价值11.6万元,无偿维护消防设施费用近6万元;为五保户、残疾特困户等弱势群众无偿提供用水达2.7万吨,价值4.2万元,无偿提供维护服务约600余次,价值3.6万元;为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公共设施无偿提供用水达6.9万吨,价值10.7万元,无偿提供维修服务价值8万元。三年累计无偿回报社会和群众达44.1万元。
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近三年来,先后对改制后的同步器公司、白玉垭林场、林化场家属院下岗职工、金山集团开发、粮食局北大街空巢老人等17处困难群体和职工以及存在影响社会稳定隐患的区域实施分户改造,企业即为此付出了亏损25万元的代价。
在徐茂群表率作用带动下,公司不仅得到了规模发展,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也硕果累累,公司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十星文明企业”20?06年被授予“十佳纳税个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6、20007年连续两年被经贸战线工委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建设系统授予“红旗单位”,其个人还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5年度县级先进工作者?在今年初举办的竹山县首届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中当选“2006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东 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