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母亲的肩背
发布时间: 2004-09-23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陈心鸣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春,全国“肃反”运动掀起高潮。一天,县西部一个有名小镇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被“肃”,由两名公安人员从课堂上黑板前给戴上手铐,带走了。
  那时,我才一岁零两个月,自然不知道带走的教导主任就是我的父亲。据母亲后来经常诉说,父亲走时,家中仅存父亲教书一个月的薪水——一斗二升苞谷籽。恰好吃完,父亲的判决书寄了回来。不识字的母亲请人念曰:有期徒刑30年!面对我母子如此重大的打击,我祖母和我大伯父却没有半点同情心,或者是给予关照,生怕添人进口多了麻烦。说是“无庄不寄牛(指我父亲已不存在这个家庭)”,给我母亲指了两条路:一是将她作为活寡变卖,二是要她尽快另嫁他人。但有个原则:得把我留下,由母亲带着我的哑姐走人。
  当年母亲还不满23岁。父亲拘走判刑,已是晴天霹雳;祖母与大伯父的行径更是朝母亲心的伤口上抹盐撒胡椒面,在多舛的命运中雪上加霜……但母亲并没有屈服于祖母和大伯父的威逼,也没有听从街邻好心人“你等到何年何月是个头、有个啥指望啥希望何不早嫁他人……”的劝告,搂着我和哑姐说:“这就是我的希望……”毅然决定自立门户,生死不要祖母大伯过问。
  母亲的个头长得很高大,肩背很宽。从此,她的肩背担起了母子三人的生活重担,担起了她异常苦难艰辛的人生。为了养家糊口,置起了扁担箩筐,下乡收购黄豆,干起了打豆腐的营生。豆腐换钱作本钱,赚下的只是豆渣面子——我们母子赖以生存延续生命的主食。偏是哑姐吃不得那东西,不吃又不行,一吃肚子就疼,连饿带疼七岁上就丢了性命……
  母亲又有了殇女之痛,肩背上的担子越挑越重,生活的苦难越沉。有一次,挑起150斤黄豆担子朝肩背上一拱,顿觉下身有异,但却如醉酒男人样,负担而归,却挣扎成子宫脱垂的毛病。从此再也不能挑担子了,连走路也不能利落一步。可我已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母亲咬咬牙,还是领我去学校报了名。不能做豆腐卖了,唯一能贴补母子生计的是越卖越少、直至贱卖光的她仅有的陪嫁柜屉。
  天无绝人之路。小镇供销社开始号召街道居民加工棉线土布,母亲拣起了当姑娘时学会的技艺,理着土织机经线纬线的千头万绪,理不清生活中的一团乱麻。织土布是手脚心脑眼神一样不能使闲的活儿。夏天,母亲宽厚的肩背上汗湿成一片;冬日抛梭兜风,母亲的双手被寒风一扫,开裂成长短交织的裂痕,一抛梭,细血珠直冒,火辣辣疼,可还得织下去。两天织得出一匹土布,可获得2毛3分钱的工资呀。按当时的粮价,母子二人买粮吃饭基本有了保障。偏是我小时侯吃豆渣面子也落下了胃疼的疾病,却无余钱吃药,只好硬挺着。幼小时,母亲拐磨不停的肩背是我入睡的温床;母亲不下织机的肩背,是我贴心止疼的病床。
  谁也难以置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手无分文的母亲用她那抗得住磨难的肩背,代弟安葬了兄长(我的大伯父);代夫安葬了“高堂(我的祖母)”,用她那不计前嫌的肩背背起两个浮肿如佛的侄儿(我大伯父的两个儿子),给人把好话说尽,送进了孤儿院给吃给抚养。不料孤儿院没办三月就撤了,我的两位堂兄无亲可投,母亲并不推诿侄儿,认为自己应该继续收养。粗茶淡饭,拆洗补浆都承担在自己身上。拿什么养活一子两侄呢?土布加工也停了,断了每日二三角钱收入的希望。母亲说,她的肩未垮背未驼,找到农村建筑队,揽粗活干揽重活干。用她那不屈不挠的肩背,背砖上墙,背瓦上房,还背着泥沙背着灰浆……侄儿先大,她为他们找到了并不算好的工作,只说是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母亲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发誓要供我念完小学,上中学,再上大学。可是,我小学毕业后,因“根不正苗不红”,从此至今就再也没有进过学堂门。那时,我已懂得为母亲分忧,马不停蹄地去学窑、木匠、砌匠;修公路修铁路需要民工,能上的我也上。不过,母亲的肩背劳作并没有停歇下来。到1972年,她终于为我积蓄了170元钱,为我张罗娶亲。看来,在她人生历程上完成了一桩大事。她那高兴劲儿,如树起了一个人生里程碑般那么荣耀那么辉煌!
  1979年秋,我的人生转入了春天。已值而立之年的我被县“特招”,偕妻携子进城,来到文化部门工作,走上了专业文艺创作道路。可母亲说我月工资太低,不足以养妻育子。她说她要帮助我,在家乡小镇上摆起了服装摊。进货提货,年过花甲的母亲仍然坚持长途乘车跑襄樊、到武汉,肩背上驮着大包小包,上下汽车,挤钻火车,她的肩背上驮起的又是两个孙子的希望……
  “文革”结束时,我的父亲终于以安心改造和澄清了一些不实之词而减了刑期,阔别30年回到了家。对于我和我的两个儿子,他是陌不相认。听到母亲介绍后,父亲才埋头母亲的肩背上,白发老翁却如妇人般抽泣得十分伤心。哽咽了良久,说出了发自肺腑的一番话:“没有你,我这一生何有家可言?何有儿孙同在堂前?我这一把朽何以能回到故园?……”
  母亲现已年近八旬,怕给儿孙拖累,坚持独居老家,自理暮年生活,肩背依旧不弯不“杭”,像是一方坚强的石碑,立着,由着世人由着街邻嘴巴镂刻些什么评说些什么…… (作者单位:县文体局)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