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荣
原来,这巷好深,好窄。腿长的人从东边门里可一步跨进西边门里,两人推着自行车相遇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就会相碰,阻碍交通。
因为巷深,巷窄,于是巷里住着的20多户人家都像是一家子。炒菜时,王大嫂忽然发觉盐罐子空了,不要慌,先到对面刘大妈家抓一把,回来保证菜不会糊。谁家有个急症病人,叫一声,就会从五六个门洞里跑出10多人来张罗。一家要是闹矛盾,整个巷的长者都会上门调解,居委会主任说:都像这巷就好了。
县里开展新农村建设,设计的通村水泥路正好紧贴老巷,于是西面的住房要统一拆迁了。消息传来,西边的马大伯寝食不安了,多年的老街老巷,说拆就拆,让人心痛不已,但修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是不可阻碍的。东边的居民奔走相告,庆幸不必受迁徒之告,并且以后能面对宽敞的公路,再不感到狭窄,闷气……多少年如一家人般的两边人家,忽然像隔了一堵无影的墙,西边王大嫂再也不到东边刘大妈家抓盐了,哪边有人争吵,来劝架的都是自己这边的人了。
西边的居民搬走了,房子推倒了,只剩了房边一片低矮破旧的房子及10来户人家,面对空空的,尚在辅垫的新路,起先,他们觉得好新鲜,但时间不长,便开始生出许多寂寞、沉闷来,再没有过去在深窄的小巷中这般充实丰富。
不出两个月,水泥路修通了。一日,原来在两边住的5、6户人家不约而同地来看新路,两边人家出现了重未有过的融洽、愉快。中午,他们相聚在东边中心户长家里,喝了好多酒,掏了好多心里话,并相约下月同日在西边邵老板的新居再举杯畅饮,重续旧情。经过新农村建设,大家发现,东边和西边再也没了那堵无影的墙,而原来那个村庄,那个老巷,其实并不深,并不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