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 涛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在我的家乡,处处可见那一帘帘幽篁。
农家庭院之中,那一簇簇墨绿在和风中轻曳舞姿;山路葛坡之上,层层碧海在骄阳下兀然挺拨。“竹亦得风,夭然而笑”,凡走过之人无不为之倾慕。古住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他们用倾羡的眼神和姿态为竹写诗作词绘画,以至于我至今依然能从他们的墨迹中看到他们在竹面前无法自拔的情形。
幽竹经常出现在古今中外的诗文和画卷之中,大多为虚心抱节、淡泊明志之意。清代画家、诗人郑板桥常画竹、咏竹以寄情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展示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性情和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则向人们表明了自已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广博胸怀。郑板桥与竹的情感交融、魂魄相交使他洞穿了人世的芜杂纷繁,那清逸高节之竹便成为他一生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那种自我和无我的境界,于混浊中散开,在污浊中逸去。
众生缘何沉醉于竹如斯!因其“无言无语晚风中,淡泊一生甘始终”。竹的萌生和成长,给人一种不计名利的豁朗,给人一种坚劲自信的顿悟。在贫瘠的土地,新笋刺破黑夜的苍穹,绽放出一支支生命的新绿。究竟要以怎样的磨砺,我们的心灵才能绽放出一枝不屈之竹?究竟要以怎样的警醒,我们才能在这物欲横流、充满尘嚣的尘世用淡泊之心涤荡浮尘?如果,我们都有竹的虚心高节,就能从一切烦恼中觉悟,就能使我们感知一切繁杂纷扰的意义,而我们的心灵也就能从浮华中得到净化。
只有高节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高节,并被高节感染着。我想,这是竹赋予人的一种启示吧。愿竹的精神在我们的生命中升华,化作一篁新绿,把浮尘名利全都抛下……
(作者单位:亨运集团竹山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