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的宣传,本期起特开设“走基层看作风”专栏,以记者深入基层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我县基层干部在作风建设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事例、好典型,示范、推动各部门作风建设。
5月12日,在县民政局干部访贫问苦碰头会上,20本近30万字的民情日记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长达两个月时间吃住在农家,肯定能遇到些“稀奇”事。随手翻开几本,一行行朴实的文字载渗透了民政干部对弱势群众的千般爱、万般情。
袁建军在日记中有感而发:“这几年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使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可3月8日在楼台乡看到五保户陈洪云家里合计家当不足50元和特困户王素怀家徒四壁的境况后,作为一名民政干部,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走访中,我们坚持晴天雨天不停歇,为得就是要把每个民政对象的家底弄清楚,与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相比,我们再苦再累都感觉不够。”
“福星工程”虽然解决了2000多人的集中供养,但身体残疾、无自理能力的五保老人却去不了福利院,每年几百元生活保障,邻居不愿代养,他们的衣食住行无人服侍。王益华在日记中反映:“4月17日早上8点多,我们来到竹坪乡沈家营村一家只有三个60多岁光棍瞎子家。一推门,三个老汉忙从床里侧摸起盆子向我们这边走,盆内各有一个饭钵。随行的村干部说,他们指望我们是送饭的。他们看不见,什么事都干不了,村上出钱请邻居做饭给他们送,钵套盆是防止菜饭往地上掉。一会儿,果真邻居送饭来了。三老汉把钵子里的饭吃完后,又抓起掉在盆里的吃起来……”
这两年,县里虽然通过财政统一买单,每年为1.3万五保和特困群众每人交纳了10元钱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但是他们因承担不起起付钱和先行支付住院费,有病还是住不起院。陈明在日记中写到:“潘口乡龙王沟村五保老人张永华患肝炎病,手里拿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却没钱入院,病情一发就到村卫生室赊帐,已累计欠药费2000多元。建议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可行的办法,最起码能让每年财政统一买单的10多万元合作医疗基金反哺到这些人身上。”
五保户的住房问题也亟需解决。高奇在日记中说:“官渡镇百里村鲁成柱老汉,所住的土墙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墙体千疮百孔,房顶瓦片稀薄,还有约3个平方用塑料遮着,摇摇欲坠;楼台乡两户五保老人的房子垮了,民政办只得违规从零救款中拿出1320元为他们修缮……” (陈兴云 张 军 龚勇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