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辛苦不寻常
没有牢固的基础设施建设,风景区建设无从谈起。女娲山风景区建设的第一步是铺修水泥路。
宝丰镇第二沟原来有一条上女娲山的土路。在规划时,宝丰镇毅然放弃了经过第二沟的修路方案,决定新路通过白沙河村、清泉村、新茶村、曹家沟村,再上女娲山顶。这虽然会增加投资,但能让4个村1万多人拥有一条宽敞的公路,改善4个村的面貌。
2005年7月28日,自宝丰集镇至女娲山山顶的水泥路开工,沿途村民莫不拍手叫好,曹家湾村民更是喜形于色。该村是宝丰镇最偏远的村,虽然村里有“几架梁子几架山”的优质硅酸盐矿石,却无路运出山门,人们只能望矿兴叹。后来修了一条2米宽的简易土路,大坑小凼,会车都错不开车位。为建好4米宽的水泥路,宝丰镇切入国家通村水泥路建设等方面的建设资金,宝丰籍成功人士——青海九鹰集团老总石鹰捐款100万元。为建设好家园,沿途群众还捐款相助。
在修建女娲山公路的同时,女娲山顶也在紧张的施工之中。2006年3月,女娲祭坛和女娲雕像基座建设完工。4月25日,全长12.78公里的女娲山公路全线贯通。竹山历史上第一个旅游风景区随之问世,旅游产业终于进入一个新天地。
2006年5月17日上午,宝丰镇披红结彩,女娲山热闹非凡,第一届女娲文化节隆重举行。随后,女娲文化研究会挂牌,绿松石协会挂牌,签约仪式圆满举行,第一届女娲文化节引起各级媒体的注意和广泛报道,纷纷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予以好评。
建设女娲祭坛,仅仅只是开始。第一届女娲文化节后,宝丰镇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停车场、全景图、导向牌、山门等,同时丰富景区景点,建设了问天阁、圣母亭、《康熙字典》模雕、“中华母亲山”石雕、圣水池等。作为女娲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施洋烈士纪念馆也基本建成。施洋烈士纪念馆建成从而丰富了女娲山风景区的内涵。
女娲山风景区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女娲山下,村民自发建设了友梅山庄、清泉山庄等,新增了零售商店,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女娲山风景区的服务功能。
至此,女娲山风景区初具雏形。2007年5月1日,女娲山风景区开始试运营,卖出了第一张门票。5月13日,母亲节,第二届女娲文化节隆重举行,女娲文化研究会举行年会,签约仪式再次举行,女娲山风景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袁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