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魅力新村——和谐文明新村大展示”系列之十二
发布时间: 2007-07-2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潘口河:打好“三张牌”

策划组稿:冯家斌 梁时存 石濡华 徐超然




漂亮的农家小洋楼。


蜜本南瓜丰收了。


电话通千家。


自己动手美化庭院。


富足的农家生活。

背 景

  A: 潘口乡潘口河村  距县城16公里,潘口电站坝址所在地。全村辖有6个村民小组,664户,2564人,耕地面积3381亩,其中水田447亩。
  B:村民收入   2006年全村人平纯收入1973元,2007年可突破2500元。

数 字

  A:产业发展:板栗3300亩,新引进蜜本南瓜200亩,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00多人。
  B:安居工程:完成126户农房整修,新修通组入院水泥路4.1公里,拆除厕所、猪圈31处,危房6户18间,维修房屋89户。砖木结构房屋达95%以上,120多户建起二层以上小洋楼。
  C:村民自治:成立6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选举产生“十星级文明农户”监管、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红白喜事、矛盾纠纷调处理事会长。


现场:生活变了样

  7月底,记者来到潘口乡潘口河村,感受到了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后取得的新变化。宽阔的柏油路两旁是绿意葱茏的绿化树,公路沿线,一幢幢颇具现代色彩的小洋楼在红花绿树的掩映下拔地而起,随行的乡武装部长鲍成名一边开车一边笑着说,在这儿居住不比城里差!
  新农村建设中,潘口河村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按照整村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对305省道沿线的刘家台子、周家院、秦家院和闻家院4个自然村落126户农民房屋进行环境整治,新修通组入院水泥路4.1公里,拆除路边、门前厕所、猪圈31处,危房6户18间,维修靓化房屋89户,新建楼房54户,使全村逐步达到整洁、路畅、村绿、水清、人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公路沿线上百幢的小洋楼中,5组周家院周丹家的小洋楼显得格外漂亮,走进屋内,地面的瓷砖明亮耀眼,家用电器设施一应俱全,女主人告诉记者,潘口电站上马后他家还要办“农家乐”。
  在刘家台子套种基地,记者看到满山遍野的板栗树结满果实,乡党政办主任梁时存说,该村现有板栗3300多亩,年产量可达100多万斤,销路由板栗专业合作社来负责。村党支部书记周兴华说:“组建板栗专业合作社,把栗农吸纳到合作社里,就如同把伸出的五指合拢握成拳头,增强了获取产品利益的能力。”记者获悉,近日,村主任、板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朝成代表全村栗农一次性与宁夏老板郭波签订了80万斤的销售定单。板栗套种的200亩蜜本南瓜还没完全成熟,寿康永乐超市已经与该村签订了200吨的收购合同,仅此可以使群众增收30多万元。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该村积极进行劳务输出,目前全村有800多人在外长年务工,打工收入每年可达800多万元。
  潘口河村算得上是个大村,人虽多但各项工作开展的有井井有条。副乡长冯程说,是理事会起了大作用。该村共成立了6个理事会,由村民选举产生“十星级文明农户”监管、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红白喜事、矛盾纠纷调处理事。理事会成立后,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三个“群众说了算”,如决定建设项目、筹集建设资金、协调群众纠纷、组织项目实施、监督工程质量等均由理事会主持。由于有了村民“理事”,新农村规划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村庄整治、房屋拆迁、环境绿化、改水、改厕、改厨以及村容卫生等都有人管事、有人理事,很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都迎刃而解了。5组农民闻国红是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理事会理事,今年5月村上修到院入户水泥路就是由他组织的,他拿出当时的帐本说,群众交了多少钱出了多少工,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群众自愿,这工作就好做多了。

感言: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

  潘口乡党委书记陈汉华: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培植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建立新机制的总体思路,坚持整村推进与分院突破相结合,全面发动与专班推动相结合,分户建设与专业队施工相结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培植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增加群众收入,这就要求必须有产业做为支撑。潘口河村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板栗、打工经济等支柱产业,极大促进了农民致富进程。二是创建新机制,服务好新农村。潘口河村以板栗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有效地把分散的生产组织起来,形成拳头产业,为农民生产与增收找到了好的结合点。三是创建新社区,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安居工程,维修房屋,美化庭院,使全村逐步达到整洁、路畅、村绿、水清、人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启示:深入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只有深入把握其内涵,按照20字方针全面推进,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得到健康发展。潘口河村在建设新农村中,一是突出了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选准适合本村发展的板栗等产业,切实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让广大农民富了起来,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始终坚持发挥农民的能动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想把村庄建设好,仅靠政府投入、社会援助是不行的。该村通过正面引导,全面指导,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民自觉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农村建设中来。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用先进的方法大力发展种植业,使其成长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四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通过村支两委及群众自治性组织理事会的带动,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