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亦苦亦乐实习生活
发布时间: 2007-08-0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主持人语:实习是就业前的“热身赛”, 积累了工作经验,增加了毕业求职砝码。历年寒、暑假,县新闻办公室都会迎来一批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他(她)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他(她)们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个性,但他(她)们都拥有同一个目标:在实习中获得锻炼、充实自我。实习生活充满着快乐与辛劳,但他(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挑战了自我,累而充实。让我们来近距离地接触今年来县新闻办公室进行社会实践的几位大学生,共同分享他(她)们的苦和乐,看看她们对于自己的实习生活都有怎样的感悟!       

编辑原来不易当

■ 温   涵

  忙完期末大考,我就被六月的尾巴甩进了县新闻办。与新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心中顾虑重重,可一进入岗位,记者老师们的平易近人和编辑老师的细心教导就让我很快适应了报社紧张的工作节奏。
  开始编辑老师让我翻阅报纸,了解报纸定位和版面安排。这一看就是三天,几张薄薄的报纸也快被我翻烂了,心里也一直惦记着要出去采访的事。第四天编辑老师突然要考考我,开始问有关版面和定位的问题,我还能说两句。可问到字体、字号、题花,我一句也回答不出来。编辑老师虽然没有说我什么,可我心里很不好受。下午就自觉地搬个小凳挤在电脑前看编辑老师怎么排版,怎么操作。有时,编辑老师忙不开,就让我当下临时“小编”,但我知道要成为真正的编辑,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
  初到这里,没有固定的老师带我采访,只要是县内有采访活动,我就跟记者一起。虽然开始担心“主动出击”会让人觉得“不知天高地厚”。但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因为,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
  跟不同的老师采访也能感受到他们不同的风格:有的大气;有的沉稳;有的细致;有的优雅。他们让我明白:不是只有在战地用鲜血书写正义,在穷乡僻壤用热泪呼唤爱心的才是记者,那只是记者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记者是在自己的地方深入群众,反映民情,宣传政策,切实地为广大人民服务。我相信倘若有一天让他们奔赴前线,他们也会有能力、有激情写出更有冲击力的报道。
  在实习中,我还发现:份内的工作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文化版要出“八一征文”专刊,需要一个图片做刊头。我便跟编辑老师商量让我试试,没想到老师爽快地答应了。经过3次大修改,4个小时后我的作品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捧着刚打出来的成品图,热忽忽手感让我的喜悦直暖心头。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只要自己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管要为梦想付出多少,不管要有多少次跌倒,我都会为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而努力!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


第一次采访

■ 徐超然

  第一次采访是在县新闻办实习的第一天进行的。
  那天,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跟随县新闻办记者来到潘口乡潘口河村。对于从来没有进行过采访活动的我来说,进行新闻采访显得神秘而刺激,也免不了有些紧张,心跳加快,甚至有些惶恐。但我最终还是努力克服了这种不安,成功地采访了潘口河村三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户”。
  初战告捷,我的紧张在瞬间化为乌有,倍增的信心驱使着我寻找新的采访对象。正当我们准备回城的时候,我们看见潘口河村板栗合作社里拥挤着很多人。记者老师便让我过去问问情况。我想,考验我的时候到了。于是我独自去进行了采访。我拿出笔和本子走到一位老农身边,面带微笑的问:“老人家,怎么这里聚集了这么多人啊?”那位老农说:“小伙子,你不知道哇,今天是我们合作社成员领钱的日子啊!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啊。”老农一边说着,我一边做着记录,虽然有很多话没有记下来,但是我能够战胜紧张和恐惧,完成采访任务,一种成就感顿时涌上心头。这种感觉就像一碗心灵鸡汤,滋润着我在第一次采访中饱受冲撞的心灵。
  虽然第一次采访,技巧很不成熟,但我毕竟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  (作者为郧阳师专新闻专业学生)   


我做校对

■华  杰

  当我踏进《今日竹山》编辑部门槛时,我就问自己,你做得好吗?因为校对是一项十分严格的工作。
  担心归担心,但我还是毅然接受了校对工作。当报样出来后,我就按照编辑老师的要求,从新闻的标题到新闻内容,一遍又一遍地看,因为新闻是不容出错的。可有些时候我在校对时缺乏耐心,检查了两遍之后就不想再看第三遍了,往往出现很多错误没有校对过来的情况。记得有一次,我把报纸第一版的文章看了三遍。开始校对时,检查出不少错误,进行第二遍校对时没有发现问题,就将校对后的报样交给编辑老师。然而,一会工夫,编辑老师又找出很多错误。那一刻,我终于深刻地体会到,当编辑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疏忽不仅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读者。
  对于我来说,实习不仅要做事,更要用心来体会。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的理论,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我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方法。在进行编辑校对的同时,我浮躁的心也逐渐平静。实习生活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小小的起点,我会告诉自己——努力拼搏吧,有所收获便是一种幸福。(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广告专业学生)


累,但快乐

■ 曹玲玲

  这次暑假,我有幸来到县新闻办公室进行专业实习。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让我受益匪浅。
  刚进《今日竹山》编辑部,听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新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当时我理解的很浅显,但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但涵盖的东西很多。所谓多听多看多感受就我现在的理解,新闻而言,就是陈述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我跟着老师走遍了竹山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庄,用文字记录了一个个的新闻事件。在采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会更好地与人交流与沟通。
  作为记者,要善于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要让被采访对象能够信任你,把积压在心里的话向你倾诉,这样才能使新闻丰满起来。
  除了要善于交流沟通外,善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记者来说,如何通过自己的思考丰富新闻的内容,增加新闻的深度是记者显现功力的地方。另外做新闻还要善于分析资料,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寻找更多的资料,自己也能从中学到经验,增长见识。
  实习的这段时间,除了采访就是写作了。要知道,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另外,要想写好新闻就必须有客观的事实依据,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有依赖与采访,要做好新闻,必须抓好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特点。此外,尤其要注意在写新闻的时候,不要把写新闻与叙事混为一团。记得刚进报社实习的时候,老师就要我练笔,写一个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闻,而我却写成了叙事性的散文。后来经过多次训练才慢慢改掉这种缺点。
  实习的一个多月,让我体验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竞争的激烈,让我从原来的学完再做,变为边学边做,而且自己在实习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它将对我今后的人生有着长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让我更有信心地、努力地学习与工作。(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


理论在实践中升华

■ 薛   丽

  本以为有了理论知识在实习的时候一定可以轻松熟练的驾驭,但事实却超乎了我的想象。面对实习,我觉得自己如同一只井底之蛙,懂的太少,知道的也太少。当我用一个个“不知道”回答老师的时候,深感惭愧。  
  虽然目前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理论课程我已基本学完,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差距却很大。对于一篇新闻报道,读者通过新闻标题想了解到的内容必须报道出来,这就要求记者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去研究,去分析。有些会议新闻,比如“安全防范工作、治理商业贿赂等”,常常是抓住主要事件内容就可以了,没必要每次把消息的“5W+1H”完整格式写出来。在做到简明扼要的同时还要包含大量的事实信息,这就要求有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才能够抓住新闻报道的要点。
  平时在校很少看报纸,时间一长理论知识就会慢慢的封锁 ,甚至是淡忘,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了报纸的制作流程、编排等,通过看报纸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修改稿件时通过看别人的稿件还可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
  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收获很多,但切实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别,这要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及时“充电”,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者为郧阳师专新闻专业学生)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