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魅力新村——和谐文明新村大展示”系列之十五
发布时间: 2007-09-0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塘湾:特色产业促增收

策划组稿:冯家斌  许  忠

山乡崛起新村庄

肚倍产业富乡亲

赶着羊儿奔小康

满山翠绿茶飘香

学习科技充电忙

 

背 景

  A: 文峰乡塘湾村  位于文峰乡中部,是乡政府机关驻地村,由原来的双沟、塘湾、韩家坡村合并而成。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院落,734户,2901人。全村现有耕地1987亩,其中水田717亩,山林面积35400亩。
  B:  村民收入   发展肚倍基地3600亩,茶园800亩,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000多人,2006年全村人平纯收入1837元。

数 字

  新农村建设 新修通村水泥路18公里、入院到户水泥路3公里,完成房屋维修100户,新建沼气170口,通电720户,通电视710户,通电话350户,村设有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

现场:新村美景看塘湾

  塘湾村是文峰乡政府所在地,正处于文峰梁子,好似虎踞龙背,站高望远,广袤的山场林木葱郁,一条条水泥路蜿蜒盘旋,绿树丛中,一座座红瓦白墙的小洋楼如颗颗珍珠四处撒落,一幅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的画卷向人们展现出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塘湾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座农村里的新集镇正悄然崛起。
  初秋的9月,记者在塘湾村支部书记王耀林的带领下,感受新农村建设给该村带来的新变化。王耀林深有感触地说,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发展经济,切实增加群众的收入,让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从而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他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来,该村每年都有五、六十幢的二层以上小洋楼建起来,说明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而收入的来源是什么?一是肚倍、茶叶等特色种植产业,二是马头羊等特色养殖业,三是打工经济。
  肚倍产业在该村有着良好的传统,虽然肚倍产业发展一度受阻,但该村一直没有放弃,目前全村肚倍基地达3600亩,肚倍产业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该村8组的王太新,一家4口人就发展肚倍300多亩,现在见收的只有30多亩,今年一棵树的倍子卖了300多元让王太新对肚倍产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县人事局请来的省市专家指导下,他学习了培植苔藓繁殖倍蚜虫的新技术,今年新发展苔藓地400多平方,同时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组织了10多户倍农成立了肚倍产业合作社,满怀信心地要把肚倍产业做大做强。塘湾村山场面积大,为各种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5组的吕显耀利用这一优势,从2005年底开始发展马头羊,目前存栏近百头,年底可出栏30头,收入过万元,他还计划把马头羊的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头,他指着旧房门前新平出的屋基场笑着对记者说:“我要建新房都指望着这些羊呢!”打工经济是该村群众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王耀林书记说,每年全村的打工收入就有600多万元,而且都是现金收入,群众建新房大多是靠打工收入。
  在去韩家坡肚倍基地的路上,平坦的水泥路从乡政府旁边通往比较偏远的韩家坡,车在途中遇到几头老黄牛,司机忙按了几下喇叭,几头牛慢吞吞地让开,王耀林书记笑着说,要在以前,这些家畜看到车来,老远就跑了,现在路修通了,车多了,这些家畜也就见怪不怪了。韩家坡是原来的一个村,后来与塘湾村合并,由于比较偏远,行路难是困扰韩家坡70多户300多人的难题,让韩家坡群众没有想到的是,去年新农村建设中,村委会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修通了近5公里的水泥路,一举解决了他们的行路难问题。今年以来,该村又新修通村水泥路18公里,入户到院水泥路3公里。10组的李方龙今年初建起新房,村上一下子补助他3吨多水泥,使他家修好到户水泥路,建起了沼气池,李方龙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比城里人的差!”

感言:以特色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文峰乡党委书记、乡长郭裕:文峰乡作为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要想真正做到和谐富裕,生产发展是关键。我们以产业为依托,用科技作支撑,充分发挥山场资源,念好“山”字经,打造优势产业,培植农民铸造自己的“聚宝盆”。塘湾村因地制宜,重点培植肚倍、茶叶、养殖三大产业,在该村韩家坡和刘家梁茶场建起肚倍、茶叶高产示范园,通过示范园的引导拉动,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在推进产业建设助推农户致富过程中,通过政府引导、典型引路、宣传启发、政策推动促使群众转换观念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因地制宜地推进“三改一建”和环境整治过程中,逐步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有力地推进了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启示:重点突出 整体推进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确保20字方针得到全面落实?只有按照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点带面,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塘湾村在建设新农村中,一是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来抓,切实让广大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富裕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同时,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困扰广大群众的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得到全面实施。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