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碧老的声音清亮,象泉水一样。他结合个人创作经历给我们谈创作,谈了《天山景物记》创作动机和过程,教我们感受生活,描述自然要有感而发,不管写什么,都要深入细致观察,从细节入手”,金马广告部总经理齐鸿鸣对1982年10月18日听碧野文学讲座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的笔记记得很认真,每次搬家都带着笔记本。”
曾在我县工作的罗维扬(曾任《今古传奇》常务副主编,当时在县文化馆做文艺创作辅导工作)于2006年8月13日撰文《一张老照片》,记述碧野1982年在竹山开文学讲座的事情。当时是文学勃兴的年代,碧野的名气如日中天,县内一批文学爱好者(《堵河文艺》的业余作者)如江达、蔡远福、黄成勇、齐鸿鸣、袁林、胡世伦、刘必奎、罗良智、肖道林、张志斌、李传新、柯红、冀丹丹、蔡炳成慕名聆听碧老谈创作并在县图书馆院子里合影留念。文中还写到,碧野在参观竹山师范学校时,题写了“情满青山”;路过县新华书店时发现有自己的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当即买了六本分送给陪同者;到九华山林场访问时,恰逢一对新人结婚,碧野在其纪念册上题写了“共建林场,比翼双飞”,还到三台公社参观访问过。碧野这次竹山之行,写下了《竹山篇》,后收入散文集《竹溪》。
两幅妙联说碧野
“肥沃土地,耕耘七十岁月,收获丰硕人生花与果,斯人远去!天山景物,哺育万千学子,铸造璀璨艺术美和真,精神长存!”——6月3日,武昌殡仪馆吊唁大厅这幅挽联特别醒目,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先霈教授撰写的这副挽联是对碧野人生长路的高度概括。
“忆往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大吕狂犬吠;看今朝,黄鹂翠柳,春回大地。虽是鹤发添童颜,锐气不减当年;且黄卷青灯,终修得黄花晚节。
走天涯,碧落无限,阳光灿烂,碧落广野雄鹰飞;望海角,碧水莲莲,情满青山。岂徒彩笔绘风流,挥毫必争分秒;犹碧波红藻,更显出碧玉丹心。”
据罗维扬回忆,1982年竹山之行临别时,时任县文化局长徐纯孝以此联相赠碧野。这的确是一副对仗工稳的嵌字对联。碧野姓黄,原名黄潮洋,上联中“黄”字重复五次,下联的相应处“碧”字重复五次;上下联嵌进碧野著作名《春回大地》和《情满青山》。
影响和激励一代人
在《一张老照片》中,罗维扬说,“这张照片中的人们,当时在什么单位,后来到了哪里,现在何处,在做什么,受到碧野讲座什么启迪,受到碧野什么影响,在文学上取得了什么成就,都是值得考证一番,也是值得玩味的。”
诚然如斯。齐鸿鸣在听了讲座不久,就写了一篇散文《鞭炮声声》发表在《堵河文艺》上,说的是一对青年移风易俗,旅游结婚的事情儿。
上述听了讲座的文学青年,柯红现在是县文化馆馆长。袁林是旅游局长,写的《论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及其地位女娲》很有见地,发表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蔡远福是《十堰日报》主任记者,擅长杂文创作,出版有杂文集《娃娃鱼之分泌物》。已从市国税局退休的江达笔名老芨,是十堰文坛活跃人物,出版有诗集《爱的轮回》、长篇小说《雷池》、散文随笔集《沧桑耳语》、《苍茫细语》和《咸言淡语》以及长篇自传体系列散文《活殇》。黄成勇曾任十堰市新华书店总经理,现任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新华书店)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钟情于文化散文,近年属意胡风及其“七月诗派”研究,《幸会幸会 久仰久仰》收录了对“七月诗派”系列的访谈和记述,及其与文化名人流沙河、钟叔河等的交往,穿梭于历史雾霭与现实烟尘之间,行文化之苦旅,很有文化含量,业界颇有好评。刘必奎曾主编东风轮胎厂厂报,现任《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主任编辑。冀丹丹是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2005年出版了《益生堂》,这是一部以竹山为地域背景、充满历史沧桑感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小说,著名评论家王干、樊星等人甚有好评,有评论认为“也许是2005年度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碧野简介:
碧野原名黄潮洋,1916年生于广东大埔,1936年加入北方"左联"领导下的北平作家协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国际笔会(巴黎)中国中心成员、华中散文学会会长、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湖北省作协副主席。1989年4月离休,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其《天山景物记》等多篇散文译介国外,并收入我国大中学教材及读本。 (弓 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