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组稿:王素冰
“你看到那个工人正在施工的地方吗?那就是我的出生地。”郑瑞志老人动情地说,“我在这里生活了70年,要说,拆除老屋还真有些舍不得呀!”停了停,他又说,“不过,这是城市建设的大势,过几年,桥架了,大堤修通了,这里就和以前一样繁华了!”
11月中旬的一天,在南关居住了一辈子的县土产公司退休职工郑瑞志老人,与记者一起,重访南关故地,追忆似水年华。
小时候,南关是全城最热闹的地方
要说,郑瑞志还真和南关有缘。
郑家祖籍湖北麻城。1938年10月,身怀六甲的母亲追随父亲来到竹山,进屋当天,郑瑞志就在南关呱呱坠地。父亲郑南轩在南关已是颇有声望的生意人,开办有“永顺华”铺号,从事布匹、日杂及桐油、木耳等土特产经销,生意做得较大。在郑瑞志的童年记忆里,南门河里船只穿梭、号子声声,从上游放排下来的多是四川人,大多光着上身,粗犷豪放,一口地道的蜀腔蜀调;从下游逆水上来的船只,多是从老河口载运日杂百货的,上下行人多穿戴整齐,一幅商人模样打扮。河两边,孩童戏水,渔人狩鱼,融融自乐。南门坎上一字排开的老街,商铺林立,有全县著名的“聚安和”、“永兴长”、“方德记”等商号,各类客栈酒肆生意红火,专门从事码头搬运的“脚子班”和各类手艺人、货郎川流不息。由于那时的人民路、北大街都还鲜有人烟,大街、西关街的商业还不够繁荣,南关街成为整个竹山城的繁华之地。
庆祝日本投降,8条“火龙”闹大年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人们自发燃放鞭炮、插彩旗,全城欢庆。这年春节,城关镇八个“保”(相当现在的行政村)都扎了龙灯,齐聚南门河欢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新春。大年初二,家家张灯结彩,8条火龙翻滚,两架狮子欢腾,彩船曼舞,黄州点子与土腔锣鼓交相呼应,好不热闹。更有群众在堵河岸边放“水灯”,祭奠英烈与亲人。各个“保”的演出班子大多演出了特色和水平,只是“辕门街保”略差一点,于是有人作了个“顺口溜儿”来记录、品评这次演出:“西头的钱广势大,南关的全员不怕,大街上坐视不理,东门上戏吹红打,只有辕门街胡扒抓。”
亲睹国民党的战斗机一头栽进堵河
1946年春,一架国民党的战头机不知什么原因,准备在现在的堵河广场附近迫降。由于对地面的情况不明,飞机在堵河上空飞来飞去,就是落不下来。飞机的轰鸣声引来了上千人前来观看。当时才8岁的郑瑞志,在姐姐的带领下也赶去看热闹。只见当时的伪县政府工作人员正用白布排成字,指引飞机降落。可由于围观的人太多,飞机降落难度增大,在空中盘旋了两个时辰,燃油烧尽,被迫一头扎进堵河的浅滩里。飞机迅速着了火,幸好驾驶员只是额头受了点轻伤,被人们救了上来。
说起飞机,郑老说,解放前县城上空经常来飞机,有日本人的,有国民党的,主要是搞侦察。不明的飞机一来,南关城门洞上的大钟就会敲响报警,全城人就赶快躲起来,人们把这种活动称为“跑警报”。中原突围部队进县城前,一架国民党的飞机飞到东门菜园子附近投下一颗炸弹,幸亏是个哑弹没炸。
许明清县长是个很文静的小伙子
县城第一次解放是在1946年6月,中原突围的部队从房县挺进竹山。由于国民党县政府的反动宣传,县城人都在解放军进城前逃到乡下躲起来了。当时8岁的郑瑞志和家人一起,逃到北星河的一个熟人家借住。没过多久,熟人就给他们带信,说是解放军秋毫无犯,欢迎他们回家继续做生意。郑瑞志和家人回到城一看,果真秩序井然,解放军一点儿都不侵扰老百姓。后来,许明清县长组织各界人士开会,郑瑞志的父亲郑南轩应邀出席。听父亲说,新来的县长很年轻,文文静静的,待人很温和。自此,父亲郑南轩对共产党的政策、作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成为新竹山有名的开明人士。
可是,就在人们对新政权充满憧憬之际,当年9月的一天,年幼的郑瑞志看到一队国民党县大队的士兵用滑杆抬着一个人,脸上用衣服盖着,从河边匆匆而上。有人悄悄地说,许明清县长被捕了。没过多久,郑瑞志就听人说,许县长坚贞不屈,被国民党活埋在走马岗上了。
一夜之间,街门口到处坐的是解放军
1948年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过春节,“过年的甜酒都做好了。”郑瑞志回忆说。可突然听说解放军又要来了,县城里的保安团顿时紧张起来,在古城门的垛子上架起了机关枪。这次,县城的居民都没有躲起来,而是在家静静盼着县城解放。
第二天早晨起床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上都是坐的解放军。他们宁可在寒夜里坐一夜,也不打扰老百姓。街坊群众深受感动,纷纷接新来的战士们到屋里坐。回头再看古城门上的机关枪,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奔走相告:竹山解放了!
修堤架桥,南关又将恢复昔日的繁华
解放后,由于父亲郑南轩的开明举措,成为解放初我县的知名人士,先后担任数十年县工商联主任、一至六届县人大代表。郑瑞志初中毕业后也在县供销系统参加了工作,生活得平静自在。由于公路运输的兴起,水路运输逐渐衰落,县城的发展重心也慢慢转向新建的人民路。南门人行铁桥建设,更让南关老街成为偏弃的一隅,除一些固定居民和退休老人,这里人口越来越少,昔日密集的商铺酒店,现在已难寻一家。南关作为全县最重要的水运码头渐渐沉寂下来。
2001年,县城开始兴建沿河大堤。经过6年的建设,2007年春,大堤建设延伸到了老街。带着复杂的情感,人们开始搬迁。看着辉煌一时的老街在挖土机下成为瓦砾,人们的心情有感伤、有欣喜。毕竟,要不了几年,大堤通了,新桥架了,一幢幢高楼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人多起来了,车多起来了,全新的南关街将在这里诞生……
“你看到那个工人正在施工的地方吗?那就是我的出生地。”郑瑞志老人动情地说,“我在这里生活了70年,要说,拆除老屋还真有些舍不得呀!”停了停,他又说,“不过,这是城市建设的大势,过几年,桥架了,大堤修通了,这里就和以前一样繁华了!”
11月中旬的一天,在南关居住了一辈子的县土产公司退休职工郑瑞志老人,与记者一起,重访南关故地,追忆似水年华。
小时候,南关是全城最热闹的地方
要说,郑瑞志还真和南关有缘。
郑家祖籍湖北麻城。1938年10月,身怀六甲的母亲追随父亲来到竹山,进屋当天,郑瑞志就在南关呱呱坠地。父亲郑南轩在南关已是颇有声望的生意人,开办有“永顺华”铺号,从事布匹、日杂及桐油、木耳等土特产经销,生意做得较大。在郑瑞志的童年记忆里,南门河里船只穿梭、号子声声,从上游放排下来的多是四川人,大多光着上身,粗犷豪放,一口地道的蜀腔蜀调;从下游逆水上来的船只,多是从老河口载运日杂百货的,上下行人多穿戴整齐,一幅商人模样打扮。河两边,孩童戏水,渔人狩鱼,融融自乐。南门坎上一字排开的老街,商铺林立,有全县著名的“聚安和”、“永兴长”、“方德记”等商号,各类客栈酒肆生意红火,专门从事码头搬运的“脚子班”和各类手艺人、货郎川流不息。由于那时的人民路、北大街都还鲜有人烟,大街、西关街的商业还不够繁荣,南关街成为整个竹山城的繁华之地。
庆祝日本投降,8条“火龙”闹大年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人们自发燃放鞭炮、插彩旗,全城欢庆。这年春节,城关镇八个“保”(相当现在的行政村)都扎了龙灯,齐聚南门河欢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新春。大年初二,家家张灯结彩,8条火龙翻滚,两架狮子欢腾,彩船曼舞,黄州点子与土腔锣鼓交相呼应,好不热闹。更有群众在堵河岸边放“水灯”,祭奠英烈与亲人。各个“保”的演出班子大多演出了特色和水平,只是“辕门街保”略差一点,于是有人作了个“顺口溜儿”来记录、品评这次演出:“西头的钱广势大,南关的全员不怕,大街上坐视不理,东门上戏吹红打,只有辕门街胡扒抓。”
亲睹国民党的战斗机一头栽进堵河
1946年春,一架国民党的战头机不知什么原因,准备在现在的堵河广场附近迫降。由于对地面的情况不明,飞机在堵河上空飞来飞去,就是落不下来。飞机的轰鸣声引来了上千人前来观看。当时才8岁的郑瑞志,在姐姐的带领下也赶去看热闹。只见当时的伪县政府工作人员正用白布排成字,指引飞机降落。可由于围观的人太多,飞机降落难度增大,在空中盘旋了两个时辰,燃油烧尽,被迫一头扎进堵河的浅滩里。飞机迅速着了火,幸好驾驶员只是额头受了点轻伤,被人们救了上来。
说起飞机,郑老说,解放前县城上空经常来飞机,有日本人的,有国民党的,主要是搞侦察。不明的飞机一来,南关城门洞上的大钟就会敲响报警,全城人就赶快躲起来,人们把这种活动称为“跑警报”。中原突围部队进县城前,一架国民党的飞机飞到东门菜园子附近投下一颗炸弹,幸亏是个哑弹没炸。
许明清县长是个很文静的小伙子
县城第一次解放是在1946年6月,中原突围的部队从房县挺进竹山。由于国民党县政府的反动宣传,县城人都在解放军进城前逃到乡下躲起来了。当时8岁的郑瑞志和家人一起,逃到北星河的一个熟人家借住。没过多久,熟人就给他们带信,说是解放军秋毫无犯,欢迎他们回家继续做生意。郑瑞志和家人回到城一看,果真秩序井然,解放军一点儿都不侵扰老百姓。后来,许明清县长组织各界人士开会,郑瑞志的父亲郑南轩应邀出席。听父亲说,新来的县长很年轻,文文静静的,待人很温和。自此,父亲郑南轩对共产党的政策、作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成为新竹山有名的开明人士。
可是,就在人们对新政权充满憧憬之际,当年9月的一天,年幼的郑瑞志看到一队国民党县大队的士兵用滑杆抬着一个人,脸上用衣服盖着,从河边匆匆而上。有人悄悄地说,许明清县长被捕了。没过多久,郑瑞志就听人说,许县长坚贞不屈,被国民党活埋在走马岗上了。
一夜之间,街门口到处坐的是解放军
1948年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过春节,“过年的甜酒都做好了。”郑瑞志回忆说。可突然听说解放军又要来了,县城里的保安团顿时紧张起来,在古城门的垛子上架起了机关枪。这次,县城的居民都没有躲起来,而是在家静静盼着县城解放。
第二天早晨起床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上都是坐的解放军。他们宁可在寒夜里坐一夜,也不打扰老百姓。街坊群众深受感动,纷纷接新来的战士们到屋里坐。回头再看古城门上的机关枪,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奔走相告:竹山解放了!
修堤架桥,南关又将恢复昔日的繁华
解放后,由于父亲郑南轩的开明举措,成为解放初我县的知名人士,先后担任数十年县工商联主任、一至六届县人大代表。郑瑞志初中毕业后也在县供销系统参加了工作,生活得平静自在。由于公路运输的兴起,水路运输逐渐衰落,县城的发展重心也慢慢转向新建的人民路。南门人行铁桥建设,更让南关老街成为偏弃的一隅,除一些固定居民和退休老人,这里人口越来越少,昔日密集的商铺酒店,现在已难寻一家。南关作为全县最重要的水运码头渐渐沉寂下来。
2001年,县城开始兴建沿河大堤。经过6年的建设,2007年春,大堤建设延伸到了老街。带着复杂的情感,人们开始搬迁。看着辉煌一时的老街在挖土机下成为瓦砾,人们的心情有感伤、有欣喜。毕竟,要不了几年,大堤通了,新桥架了,一幢幢高楼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人多起来了,车多起来了,全新的南关街将在这里诞生……

